-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灌水方法:灌溉水进入田间或作物根区土壤内转化为土壤 肥力水分要素的方法,亦即灌溉水湿润田面或田间土壤的 形式。 灌水技术:相应于某种灌水方法所必须采用的一系列科学 技术措施。 1、地面灌水方法:使灌溉水通过田间渠沟或管道输入田 间,水流呈连续薄水层或细小水流沿田面流动,主要借重 力作用兼有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又称重 力灌水法。 2、喷灌灌水方法:即喷洒灌溉,就是利用一套专门的设 备将灌溉水加压或利用地形高差自压,通过管道系统输送 压力水至喷洒装置,将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水滴,象 天然降雨一样降落到地面,随后主要借毛细管力和重力作 用渗入土壤灌溉作物的灌水方法。 3、微灌灌水方法: 就是通过一套专门设备,将灌溉水加 低压或利用地形落差自压、过滤,并通过管道系统输水至 末级管道上的特殊灌水器,使水和溶于水中的化肥以较小 的流量均匀而又经常地、缓慢地湿润作物根系区附近的土 壤表面或地表下土壤的灌溉方法。依水流由灌水器流出的 方式不同,可分为滴灌法、微喷灌法和涌泉灌法等类型。 4、渗灌灌水方法:又称浸灌法,它是利用修筑在地下的 专门设施将灌溉水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 而上湿润土壤灌溉作物的灌水方法。 二、对灌水方法的基本要求 灌水方法总目标为节水、省工、增产和取得最大经济效 益;合理的灌水方法、灌水技术应满足下述基本要求: (1)保证实现定额灌水 (2)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率高 (3)田间灌水质量高 (4)高效低耗,灌水成本低 (5)方便与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 (6)简单、经济而便于推广 三、评估灌水质量的指标 1、 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Ea:是指应用某种灌水方法或 某项灌水技术灌溉后,储存于计划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区内 的水量与实际灌入田间的总水量的比值。 2、田间灌溉水储存率Es:是指应用某种灌水方法或某项 灌水技术灌溉后,储存于计划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区内的水 量与灌溉前计划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区所需要的总水量的比 值。 3、田间灌水均匀度Ed: 是指应用灌水方法、灌水技术实 施灌水后,田间灌溉水下渗湿润作物计划湿润土层深度的 均匀程度。 4、田间灌水质量综合有效利用率Eg:有效入渗水量V 1(即 作物蒸腾量)与有效入渗水量V1+深层渗漏水量V2+田间灌 水径流失量V3+土壤棵间蒸发量和水分漂移损失水量V4+ 灌水不足区域所欠缺水量V0的总和的比值。 Eg指标与Ea、Es和Ed等指标间有如下关系 第二节 地面灌水方法 一、概述 地面灌溉是通过灌溉水在田面上的流动并向土壤中下渗同 时完成的,其灌溉过程描述如下: ①:灌溉水由田间渠沟或管道进入田块后,迅速沿田面的 纵向推进,在水流推进的前缘形成一个明显的湿润前锋; ②:水流在向前推进的同时向土壤中下渗; ③:当湿润前锋到达田块尾端,或到达田块某一距离,并 已达到所要求的灌水量时,停止向田块灌水; ④:田面水流继续向田块尾端流动,田面水流深度不断下 降,向土壤内下渗的水量逐渐增加; ⑤:田块首端水深先下降至零,地表面形成一落干锋面; ⑥:落干锋面随田面水流和土壤入渗向田块尾端移动; ⑦:落干锋面与湿润前锋在田块某距离处或尾端相遇; ⑧:当田面完全无水,田间水全部渗入土壤转为土壤水。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特性,通常采用地面灌溉田间试验和理 论分析两类方法确定 : 1、地面灌水田间试验:对一定的作物,根据当地条件, 选择代表性的地块,采用小区或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 实地灌水,探求作物省水、高产、低成本和高效益的地面 畦、沟、淹灌等地面灌水方法及其最优灌水技术要素。 其过程如下: ①放水前对各个测点(x1、x2、x3)测定土壤含水量; ②准确测记向田间开始供水的时间和引入流量; ③测记田面水流到达各测点距离的时间(t1、t2、t3)及 其相应的水流深度; ④测记水流由各测点消退的时间; ⑤停水后一定时间测记对应于各个测点的土壤含水量。 地面灌溉水流推进过程见图2—3。 根据灌水试验资料,从水流进入田间首部开始,把水流推 进到各测点的推进距离x1、x2、x3及对应的推进时间t1、 t2 、t 3绘于图2—4中,就是其推进曲线;再把田面停止供 水后,相应于水流各测点处的水流消退时间绘于图中,就 可得到消退曲线。任意距离处的消退时间减去该处的推进 时间,就是这个测点处的土壤入渗时间,从而可根据入渗 公式确定该点处的土壤入渗水量。从图2—4可以看出,若 水流推进曲线与消退曲线平行,则说明沿田面纵力向各点 的灌水入渗时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