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说课02要点解析.ppt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说课02要点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解课标∽读课程 1.解课标: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3-1-2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解课标∽读课程 2.读课程 (1)教材阅读 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既是本单元辛亥革命内容的拓展延伸,也是探究学习方法的具体落实。同时是对七八年级学习内容的民族交往、交融到民族思想的提升。 本课是新增加的教材内容,在当前中国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感受多元一体,探究驱除鞑虏,走向五族共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思想的演变。 1.析学情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对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价也不一定能轻易接受。 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比较华夏、中华民族等概念。 (2)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民族思想演变的过程与意义。 (3) 区分“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 ,加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 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整合史地资料,通过地图,借助时间轴,引导学生从信息中获取知识,回顾七、八年级的民族分布与融合的相关知识;分析时事、专题材料,史地结合,探究历史人物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与意义。 匈奴:主体东汉时被汉人消灭,部分逃至欧洲, 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突厥:匈奴一分支,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 所灭,少量留下,剩余西去形成土耳其人。 氐: 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合。 羯: 匈奴一部分,被冉闵一次屠杀20万,灭种。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吐蕃:羌族的一部分,直至今天的藏族。 羌: 羌族的一部分,一直生存到今天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新唐书》 华夏与中华民族 “华夏” : 《尚书正义》释:“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也是中国的别称;汉族的自称。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 材料1:孙中山的民族思想 1905年,他在《同盟会纲领》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 1912年1月,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9月,在《五族国民合进会启》中,他说:“我五族国民原同宗共祖之人,同一血统,所谓父子兄弟之亲也” 1917年,他在《建国方略》之三的《民权初步》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认为:“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 孙中山革命初期时“民族意识是淡薄的” ——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 孙中山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正是中国刚刚开始接受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准备重塑中华国家的那个对主权与领土概念正在熟悉和形成过程中的十分混乱的过渡时期。 ——杨奎松《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2014年4月习近平考查新疆讲话《新华网》2014.5.3 请说出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形成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材料2 今人研究历史,首先要能“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理解)” ——陈寅恪 材料3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解读视频 走向“五族共和” 设计意图: 收集丰富可信的历史文字资料与视频,结合专家观点,学生合作探究孙中山民族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观念的转变。区分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明白民族思想“有容乃大”的道理。 * 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 凌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