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评分
题目: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大量文献材料的研究
选题:民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完成人及学号:蒋成浩
段炎山
王鑫
刘新
指导老师:蒲伟芬 王晶
2015年5月23日
PAGE \* MERGEFORMAT 7
一:文献研究情况介绍
(一)研究背景
对联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什么地位。
(二)研究目的
加强大学生对民俗文化——对联的了解、认知、认同,深化大学生对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实践方案与实施情况
1、进入西电图书馆??览书籍,查询相关对联的书籍和文献,并对其中重要部分进行摘抄和概括。
2、在百度网上搜寻重要的文献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后展开论证和研究。
二、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一)对联的渊源
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称为“楹联”,俗称为对子。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期。追溯起历史,则源远流长,直攀于五代。刘叶秋先生在《略谈对联》中说:“对联的渊源,应远溯到桃符。”[[[]刘叶秋.略谈对联[M]//中央电视台.迎春征联集萃.代序.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而且李景峰先生在为《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作的序中说过“有许多材料证明,最早出现的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梁石、梁栋.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序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为什么是桃符呢?因为古代传说在东海度塑山的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黄帝用他们的画像驱邪,故民间用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以驱鬼辟邪,而桃木板又称为“桃符”。而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后主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此联题于桃符之上,故“桃符”被联苑行家们公认为是对联的渊源。
但是,查询大量资料后,我发现“桃符”只能算是对联渊源的载体部分而对联的文字部分却是由于对偶句式的发展使其脱胎换骨。谷向阳先生在《中国对联学研究》中说到:“对联是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相结合的产物。汉代,把饰桃人,画神荼、郁垒像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神荼 、‘郁垒二神的名字,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对联。”同时,谷先生还说道:“‘神荼、‘郁垒 ,上下联字数相等;名词对名词,词性相同,左神荼,右郁垒的写法和对联的读法(上联仄声尾,下联平声尾),贴法(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完全一致。对联文字跳上桃符板,标志着中国对联的正式诞生。”[[]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N].北京大学学报,1998
]故个人认为对联的渊源应该是桃符和对偶句式的结合,但是又有文章表明对偶句式并非对联的渊源。如刘长焕在《略论对联和桃符的文化内蕴》中提到“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结合的产物是什么样子呢?在桃符板的某一个部位题写两句话,与桃符合二为一?如果说书写“神荼、郁垒”作为文学形式的对联的话,它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即‘趋吉避凶’。这无异于画‘神荼、郁垒’的像在桃符板上所具有的功能。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对桃符意义的某种诠释呢,还是另有所寓?显然二者虽‘走’在一起,却并没有合二为一。正如在一幅山水画某一角上题写诗词,钤盖印章一样,虽可相得益彰,但各有其内在意蕴”[[]刘长焕.略论对联和桃符的文化内蕴[N]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故而,对联的渊源就是桃符,由古时民间传说和祭祀辟邪所产生发展出来的。
(二)对联的演变
对联的演变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对偶句式的句式、句法和贴桃符的民俗习惯。对偶句式、句法出现于殷周之前的人民的口头语言中,并逐渐发展出来了对偶句,如最古老的情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已经具有了原始而和谐的对偶美,这种句式经常在古代的卜辞、卦辞和散文典籍中出现,用来增强表达效果;而在《诗经》和辞赋时代,人民习惯于把对偶句式运用于歌谣和语言中去,使得对偶句式的运用更加广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们对于对联的研究和总结,让对偶句式变得规范和工整了,如庚信的《哀江南赋》“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最后于唐代,对偶句式促进了律诗的成熟,为对联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至此,对联形成的文字条件已经成熟。[[]贺晓梅、王育庆.试析对联的起源与演变[N]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而贴桃符的民俗习惯从最初的辟邪变成了后来庆新春的习俗,并逐步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西门子保护说明书7SJ686用户手册.pdf VIP
- YYT 0735.1-2009 麻醉和呼吸设备 湿化人体呼吸气体的热湿交换器(HME) 第1部分:用于最小潮气量为250mL的HME.docx VIP
- 5.1.3.1生物圈(第一课时) 课件--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课件.pptx VIP
- 生物圈+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5年护士资格肿瘤试题及答案 .pdf VIP
- 2025.6.27--12、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使用手册.pdf VIP
- 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结构分析.doc VIP
- 锡安长老纪要1-24本.pdf VIP
- 汽车仪表盘图标全解.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