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规划导论摘要.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1-5 我国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统计 年份 全国城市个数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1949 132 5 7 18 102 1952 153 7 8 21 117 1978 193 13 27 60 93 1985 324 21 31 93 179 1990 467 31 28 117 291 1993 570 32 36 159 343 2002 660 48 65 222 325 2.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根据1990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城市 人口规模达50-100万 (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 中等城市 人口规模20-50万 小城市 人口规模20万以下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规模 控制市区的人口与用地规模 控制大城市的外延扩张也可理解为促进大城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看成是促进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健全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重要措施 小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back (三)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与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 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 1)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①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②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③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2)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①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②投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③产业政策,要引导优化开发区域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④土地政策,要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⑤人口管理政策,要鼓励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①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②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规模与布局的规划,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 ④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坚持开发节约并重,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①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 低于70%。 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文档评论(0)

创业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