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和紫砂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鸿寿及其紫砂壶艺相关问题研究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江南地区,活跃着一位对文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多面艺术家,他就是陈鸿寿(1768-1822)。他的出现,给江南艺坛吹来了一丝淡淡的清风,文人阶层纷纷为之赞叹。当然,从根本上说,陈鸿寿的主要成就不在诗、书、画方面,在文人荟萃的乾嘉时代,大学者、大书画家云集,同他们比起来,陈鸿寿的作品似乎还稍逊一筹。但能够使他在艺坛上暂露头角的,首先是他的篆刻,他以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激情,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奚冈(1746-1803)、黄易(1744-1802)等齐名,成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更为难得的是,他居然成为宜兴紫砂壶名家,一个不会制作紫砂壶的人,因为设计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曼生壶”而为时人青睐,更令后人感叹和称道,仅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陈鸿寿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本文拟以上海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的曼生壶为主要线索,对陈鸿寿的艺术境界和有关活动情况,参与设计紫砂壶的历史背景以及曼生壶的创作与流传等相关内容进行考察,其望藉此澄清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 上海博物馆所藏“曼生壶”  上海博物馆赴港展出的书法、绘画、信札、印章、紫砂壶等作品共计65件。其中陈鸿寿落款紫砂壶十二把。从所见作品看,这些紫砂壶造型各异,题材丰富,仅管有些作品属同类题材,但整体的风格不尽相同。同时,这批作品胎泥质地均较细洁,质地差异不太大。从造型和内容看,馆藏紫砂壶基本上反映了陈鸿寿的艺术观和创作思想。这一批紫砂壶可说代表了曼生壶的基本风格,形制多样化,有圆形、半圆形、井栏形、半瓦当形、扁体式、瓢形等。造型古朴清雅,富有特色。壶体装饰内容既丰富又简捷明快,刻纹清晰流畅。大多数作品体现了清中期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水平。   从这批紫砂壶的艺术风格看,陈鸿寿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如按清代历朝紫砂壶进行排比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陈鸿寿设计的紫砂壶,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这些作品,没有过多的纹饰,有的只是简约而又实在的艺术特点。比如以唐井为题材的作品(展品T3、T10),没有过多修饰,以溧阳唐元和六年(811)井栏为蓝本,壶的造型似唐井,文字摹刻唐井文九十一字,工艺精到,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痕迹。也许井和壶有本源的关系,甜净的井水与壶中的清茗有不解之缘,在当地生活多年的陈鸿寿信手拈来,成一妙器,这样的作品有多件。也许是当时受人欢迎的缘故,在他去世后,杨彭年还在制作类似的作品,南京博物馆藏有一件杨彭年落款的圆形水盂也有相同的造型和内容,只是不见了曼生款。馆藏的提梁葫芦壶(展品T15)以造型取胜,辅以简短文句:“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果然恰到好处。“延年”铭半瓦当壶(展品T7)造型古朴,汉瓦当的风格易使人抒发思古幽情,“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依然与品茗有关,且妙语双关,把好友汪鸿(活跃于19世纪)之字“延年”融入其间,真是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另外,馆藏“飞鸿延年”铭半球壶底部有阳刻鸿雁一双,雁颈两侧有阳刻汉隶“延年”二字(展品T8),在他刻的一方印章底部有完全相同的刻文和仙鹤1,这反映了一个人的艺术是相通的。壶底以印章刻文为饰,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从器物看,有些器物有共同的特征。比如从器内看,流的开口普遍较大。有些伤口内底密集放射状条纹至中心,内壁有密集条纹。有的盖钮下中心有一孔,直通盖内,从盖内看孔较大,盖面看孔较小。有的盖一侧有一小孔,盖内中心亦有一孔,孔较大,与盖面侧孔相连。盖唇一般较宽,不少达1.4厘米,个别达1.8厘米。大多数作品把梢有“彭年”,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只有少数有其他刻款。微观而言,这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有较大差异。   笔者曾请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的熊樱菲女士对馆藏陈鸿寿款紫砂壶及相关紫砂壶作器物成分无损科学测定,绝大多数作品与同时期的其他名家作品成分接近,可以认为这批作品的胎土与宜兴紫砂壶胎土区别不大。当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排除有的作品采用溧阳紫砂土制作的可能性。据传溧阳也有紫砂土,而且历史上也生产过紫砂壶,但此情况未经进一步证实。   二 陈鸿寿的艺术生涯及其境界   陈鸿寿最初似乎是作为一个一般的政治人物出现于世人面前的,对于他在朝廷为官的方面,我们了解得不甚多,只知他曾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务同知,还曾作宰溧阳,后又了解他还在赣榆任知县。在赣榆县(近山东的江苏海州地区)时曾“捕盐枭,筑桥梁”,更重要的是他在当地治理河道有方,据光绪二十年(1894)《赣榆县志》记载:“陈鸿寿,浙江钱塘人,拔贡。清廉有惠政。先是大沙河壅塞水涨,轧溢没田庐,鸿寿之官即蠲金为倡,刻日疏 ,河以畅通,民无水患。书法宗董其昌,人至今珍之。” 陈鸿寿曾有过较长时期的政坛磨炼。据记载:“陈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