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系统理论认识,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提出了医学模式的转换,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仅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增添了鲜明的特色——“恒动”观的思维模式。 阴阳平衡 §2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宇宙、人类、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的理论溯源--《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 二、阴阳的概念与引申 (一) 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用以概括宇宙间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相对概念。 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太阳能照到的一面属阳,背阳一面属阴。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许慎《说文解字》) “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我国一些地名对此有所体现,如江苏省“江阴市”,因地处长江南岸而得名,湖南衡阳地处衡山之南,河南洛阳地处洛河之北…… 三、阴阳引入中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将阴阳概念运用于医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记载的“六气病源说”。提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而标志着阴阳学说成功应用于中医学,并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的则是《黄帝内经》。其对阴阳学说的主要贡献是:一,明确提出阴阳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二,明确提出了阴阳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用阴阳学说思想概括和归纳人体结构、组织器官、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诊断防治、理法方药等等各方面的阴阳属性和机理。 阳 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无形的 明亮的 兴奋的 阴 静止的 内守的 下降的 寒冷的 有形的 晦暗的 抑制的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自然界阴阳属性规定性归纳表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亮度 温度 湿度 重量 性状 动 态 阳 天 上 左 外 昼 春夏 明 温热 燥 轻 清 动 升 兴奋 亢进 阴 地 下 右 内 夜 秋冬 暗 寒凉 湿 重 浊 静 降 抑制 衰退 人体阴阳生理属性归纳表 阳 中空 上部 体表 背部 外侧 五脏 弥散 推动 温煦 兴奋 升举 阴 实体 下部 体内 腹部 内侧 六腑 凝聚 宁静 凉润 抑制 沉降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动态、相对平衡的结果。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阴阳之间失去了这种平衡,出现了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若阴阳不协调发展到互相分离,生命即停止。总之,阴阳失调是疾病最根本的病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体病理变化的阴阳属性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阴阳为总纲。 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阴证:里证、寒证、虚证 阴证常见症状:但寒不热、四肢厥冷、短气乏力、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小便色白、 小便清长、面白舌淡 、脉沉微细弱等 阳证常见症状:高热、恶热不寒、心烦口渴、气高而粗、目赤多眵、面唇色红、小便 红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脉滑数有力等 四、阴阳之道,以平为期 “不平则鸣,鸣则不宁” “病者,不平也;医者,平其不平也” “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虚则补之 “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素问·骨空论》 益气、养血、滋阴、壮阳、添精、生髓、生津等 实则泻之 解表、散寒、清热、燥湿、利水、泻下、祛风等 食药同源 §3 食药同源(医食同源)的原始含义为食物和药物同出一源,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部分矿物质。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 ppt课件.pdf
- GB 55009-2021 燃气工程项目规范.pdf
- 液体石油产品烃类的测定-荧光指示剂吸附法(GB-T11132-2008).ppt
- 上海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技术方案.doc VIP
- 高空作业车售后服务方案.docx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含答案).docx
- 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doc VIP
- 53个经典病例分析及答案.doc VIP
- [职高 对口升学] 2021年重庆高职分类考试 文化素质测试 真题.pdf VIP
-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7版)康华光习题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