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题1.doc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题(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第I卷的答题卡和第Ⅱ卷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I卷(共12小题,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恓惶(xī) 湮没(yān) 人才济济(jǐ) 宫商角徵羽(jué)
B.朱拓(tuò) 榫头(sǔn) 古陌荒阡(mò) 单于壮其节(chán)
C.呜咽(yān) 反馈(kuì) 一蓑烟雨(suō) 乍暖还寒时候(huán)
D.敕造(chì) 踝节(luǒ) 少不更事(ɡēnɡ) 休说鲈鱼堪脍(ku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囊括 牙慧 畏葸不前 枯燥无味
B.戕害 料峭 残羹冷灸 积年不徙
C.弥补 禀赋 繁文缛节 错勘贤愚
D.锻炼 宿怨 休戚相关 咄咄逼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赏,要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平瘪,内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A. 品位 空乏 年纪 B. 品味 空乏 年纪
C. 品位 空泛 形容 D. 品味 空泛 形容
4.下语当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的一项是.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③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词在其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高考资源网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