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分子流行病学
内容提要概述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 应用前景 一、定义 生物标志(biological markers,简称M或BM):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物质。 分子生物标志( molecular biomarker):指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特征,如DNA、RNA、蛋白质等,是生物标志的主要部分。 相关生物群体:是指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具有较密切关系的生物群体。 一、定义 一、定义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1.疾病防制中的新问题 一些传统的表型(phenotype)检测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传染性疾病传染来源与传播途径精确辨别的需要; 不能完全适应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及其致病机制的探讨。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理论上:DNA双螺旋模型、基因表达调 控理论、遗传中心法则、遗传密码、 RNA逆转录等 技术上:凝胶电泳、体外核酸扩增、DNA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分析等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使用的是Kilbourne博士(1972),他在一篇关于流感病毒抗原的变异与流感大流行的关系的论文中首次应用了分子流行病学这一术语。 Higginson(1977)给分子流行病学下定义为:应用复杂精细的技术进行生物材料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7年俞顺章教授提出一个简明的解释。 199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本专著,由美国的 Schulte所著。 国内首部分子流行病学专著是由徐德忠教授主编完成的,出版于1998年。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 1)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2)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3)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三、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1.探索病因 2.危险因素致病机理的研究 3.疾病易感性的测定 4.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5.疾病防制措施的研究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标志的种类 1.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ME):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其包括外暴露标志和内暴露标志。如EEM、IEM、BAM。 暴露剂量:指个人所处直接环境(空气、水、土壤或食物)中的某物质浓度或强度。是通过环境监测来估计。 体内剂量:外源性物质于暴露后在体内可测量到的剂量标志,是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可靠证据。 生物学效应剂量:表示已与靶组织细胞内D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反应产物的含量。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2.效应标志(effect marker,MEF):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包括疾病标志(disease marker,MD)和健康状态标志(health marker,MH)。HCM、EBEM、ASFM、PCM、SCCM、CDM等代表效应标志。 3.易感性标志( susceptibility marker,MS):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易感性主要与宿主的遗传特征及生长发育、营养、免疫、机体活动状态等有关。包括遗传性易感标志和获得性易感标志。 1.生物标志的筛选 那些能够被研究的生物标志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2)检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3)检测方法快速、简便。 2.生物标志的特性 分子特性、时相特性、个体内变异、 个体间变异、群体间变异、储存变异。 3.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和可信性 生物标志检测的“最佳”方法:成熟稳定、操作简便、标本容易采集。 4.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生物标志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一)外暴露研究 生物性因素 外暴露主要指环境因素暴露 非生物性因素 (二)内暴露研究 感染状况 1.传染性疾病: 传染源追踪 内剂量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