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统考高二语文试题.doc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统考高二语文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类型:A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 2014—2015学年第学期统一检测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诗句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A.“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C.“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D.“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诗意境深刻,取材扩大, 创作技巧有了进步,在艺术上超过了唐诗。 B.《题西林壁》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质直,因为它将说理和状庐山之态融为一体。 C.把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结合在一起,是理趣诗的重要特征。 D.宋代哲理诗的兴起与宋太祖采取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宋人比较平静的心态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擅长言情,宋诗擅长说理,所以宋代很少言情诗。 B.唐代缺少有理趣的诗,是因为唐人的学识、文化素养、学术见解比不上宋人。 C.仕和隐本是两种不相容的人生态度,但宋代文人将二者统一了起来,既关心政事,希望建功立业,又保留了心性的自由。 D.宋人将关注的角度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生活中,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象中,提炼出许多人生哲理,足见平凡的生活才是哲理诗创作的源泉。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独自 B.期山东为三处 期:期待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何兴之暴也 暴:残暴 5.(3分)A.B.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C.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就引颈自杀了。 D.项羽原本没有一尺一寸土地,趁势在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成89题。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8. 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5分 ) 9.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鹿门月照开烟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4)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5)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6)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①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②,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