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的美学风貌.docVIP

刍议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的美学风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议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的美学风貌

刍议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的美学风貌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的美学风貌进行了分析。古拙残缺之美、形态生动之美、意象浑融之美是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的主要美学特征,其中既有佛像雕刻的共性之美,也有广安冲相寺石窟造像的个性之美。 中国论文网 /7/view-7188263.htm   【关键词】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美学风貌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45-01   据《广安州志卷三十七》载:“冲相寺,距肖溪十里,本名药寺。地属梁州始安(今广安辖)县。隋开皇八年(588)流江郡守袁君等所立。唐初赐额曰冲相,为定光古佛道场。石刻佛像数千,石壁有唐碑五宗题名三十余处……。”又《广安州志“药寺六字经石刻,上横题六字经三字,下直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寺为定光古佛道场,隋开皇八年流江郡守袁君等所立。此字在佛岩正中,实隋创始之刻。唐初赐额曰冲相。自宋齐至唐均隶始安县,宋元均隶渠江县,地舆诸书误列渠州。”[1]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为川东北地区隋唐时期的一处重要佛教造像遗址,造像约五十余龛,四百余尊。由于时代变迁、年代久远,许多佛像已经被破坏残缺不全,或者被风化侵蚀纹饰模糊,然而正是这时间岁月留下的刻痕让石窟造像更多了几分古拙残缺之美,场景人物的生动形态、气韵仍然散发出迷人的韵味。   一、古拙残缺之美   中国美学以“玄远”为“妙”,“古”“苍”“老”凝聚着时间沧桑之远,因而亦被中国人用作“美妙”同义语。如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意欲尚古。”恽向说黄公望画的魅力在“全体古谈”。方薰《山静居论画》:“浑然高古,莫测端倪。”邵梅臣《画耕偶录》:“简淡高古,画家极难事。”由于古刹、山石、枯木积淀着沧桑年轮,令人唤起无限久远之想象,故画家们多爱在画中画古刹、枯木、山石。[2]由此可见,古拙、高古、古意、苍古均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表现范畴,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由于年代的久远、时间的洗礼、风霜的侵蚀,自然为观者提供了一幅古意盎然的画卷,置身其中,历史的厚重与世事的沧桑难免让人穿越时空隧道,追忆前人,回味史事。   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大部分佛像头部都已经被破坏,再加上风雨侵蚀,雕像的许多部位也已经被风化,从中也可以让人看出石窟在历次变故中所经受的不幸与磨难。然而,这并不影响石窟雕像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正是这种残缺之像,让冲相寺的石窟雕像多了一分残缺之美。   二、形态生动之美   “气韵生动”最早见于南朝画家谢赫《古画品录》一书,并且作为六法论之首,历代中国画家把“气韵生动”作为品评、鉴赏、创作中国绘画、书法的首要标准,也因此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精神之一。可以说不理解气韵生动,就很难读懂中国古典绘画与中国书法。在中国画领域,为了营造出生动的气韵,画家必须谙熟笔墨的技巧与造型的规律,画家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去锤炼与纯化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画家对艺术材料、笔墨技巧、造型规律掌握得越熟练,所绘之图的生动气韵便会应运而生。很显然,冲相寺石窟雕像的生动气韵也同样是雕刻家对于雕刻手法、人物造型、佛教故事谙熟于心之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技的熟练必然带来法的超越,纵观冲相寺洞窟雕像,无论是人物场景的布局安排、人物动作姿态的巧妙把握、衣纹饰样的精心刻画,无一不显示出雕刻匠人娴熟的雕刻技巧。虽然很多细节与局部已经风蚀消退,但雕刻作品本身所呈现的精湛技艺、生动形态依然为观者所深深折服。   三、意象浑融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论美》这本书中就明确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之《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也写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3]可见,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必然会生成自己的审美意象。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虽然面目不全、部分细节已损,然其映射给观者心灵上的圆融、浑融之美依然鲜明而清晰。佛教艺术推崇“以圆为美”,认为自我心性与宇宙法性与万物道性圆融统一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个人通过“禅”“心”“悟”等方式最终能够达到圆融之境。因此,无论是佛教雕刻、佛教壁画、佛教建筑、佛教书法无一不会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让观者置身其中参悟圆融之境。广安冲相寺的石窟造像也不例外,佛像雕刻、菩萨造型、衣纹服饰、形态韵律都很自然地把人引入到从容、安详、圆融的佛国世界,加上历史岁月的冲刷,佛像雕刻的依稀模糊,其浑融的审美意象甚是鲜明。   参考文献:   [1]刘敏.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及石刻调查纪要[J].四川文物,1997(03):45.   [2]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2.159.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