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喜剧意识的交叉与融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剧与喜剧意识的交叉与融合

悲剧与喜剧意识的交叉与融合   摘 要:作为中国变革时期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鲁迅先生打破中国“团圆”的传统,用悲剧的观念与喜剧意识的结合直面写出人生的血与肉;欧亨利,也采用了喜剧幽默的效果,将社会现实的全面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以此风格傲立于短篇小说界。从价值和无价值的角度出发,研究两位作家笔下主人公的描写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两位作家将悲剧意识和喜剧意识结合起来的艺术效果和意识形态作用的理解。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6092.htm   关键词:价值;悲剧意识;喜剧意识;社会批判   作者简介:刘小策(1991-),女,吉林集安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3   鲁迅曾为悲剧与喜剧概念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在这里鲁迅提到了人生价值的问题。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制度面临着巨大变革,而体现在国民身上就是旧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而这充分体现在鲁迅笔下的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者”的身上。与之共通的是,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社会环境的欧“迷茫”的底层小人物身上。通过这个小人物,读者在欣赏作家不断制造出的喜剧效果的同时,也看到美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被一步步地扭曲。   两位作家还通过喜剧的表现方式揭露出深刻的社会悲剧内涵,用调笑的方式使其复杂的内心在“有情的怜悯”和“无情的嘲讽”[2]之间来回转换。   一、价值与无价值的交叉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孔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然则,五四运动之后,“重新估量一切价值”的怀疑主义[3]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要时代精神与特征。而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于西方文化也并不是全盘接受。   小说从一开始就是调侃的调子,将阿Q比作“不朽之人”,但在第一段话锋却一转,一想到为他作传,“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4]。由此能看出作者是用了讽刺的口吻。但作品也从此处开始,气氛因阿Q的姓氏问题转为了低气压。因为阿Q炫耀和赵太爷是本家而挨了一巴掌。作为一个人身份象征的社会符号的名字都得不到认可,阿Q的社会地位可以想象,这就为全文铺垫了悲剧基调。   在下一段中出现这样一句:“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5]。在这里,盲目肯定西方事物的“先进”,否定本国文化中的“精华”,作为“无价值”的内容被鲁迅撕得粉碎――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在第三章中,作者更是将国民“无价值”的一面在阿Q身上展示了出来。阿Q“怕强欺弱,凌弱畏强”的性格特点彰显无遗:被王胡、假洋鬼子殴打时,只能“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6],却因欺侮了小尼姑而立刻得以洋洋起来。而这一性格特分明就是点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含沙射影。作者在影射中国政府对待外国列强时的怯懦无能和欺凌国民的霸道行径。在如此“无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进行历史性的毁灭。   对比鲁迅的《阿Q正传》,欧话语,充分体现了欧短篇小说中却弱化了许多。欧亨利一开始就设置了苏比一人躺在公园长椅上的画面,从飘落下的枯叶和穿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读者就能够得知这已不再是一个适合在公园长椅上“辗转反侧”的季节了。而他甚至还把这当成“露天公寓”,很难在读者心里不激起一丝酸涩,为读者阅读下文构设了一个悲剧范式的框架。   苏比说,他“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作的布施”,在他的眼里“法律比救济仁慈得多”。这句话看起来说的随意,其实不然。从苏比的角度可以猜测出慈善机构其实是在做“面子工程”,像苏比一样真正贫困的流浪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将这样一种“无价值”的东西无情的撕碎在读者们的面前,喜剧效果便呼之欲出。   为了能够实现他的“冬居计划”,苏比按自己设想的那样开始实施他的“上岛之路”计划。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该“计划”却一个接一个地达到一种南辕北辙的喜剧效果。从没进饭店就被侍者无情地扔了出来,冒失地承认犯罪,再到安然无恙地吃了顿霸王餐……社会的淡漠,警察办事效率极其低下且有失公允,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了当时美国社会黑暗且丑陋的面纱。第一次进入饭店,侍者直接将目光扫向苏比的衣着上,并因此判断他没有消费的能力,所以把他拒之门外。而第二次虽然吃上了霸王餐,可也没能如愿请来警察。读者可以猜测,像苏比这样来“吃免费午餐”的人应该为数不少。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见一斑,当这些丑陋现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作者便又一次将其价值撕毁在读者的面前。可见欧亨利在创作时,将喜剧意识深入文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