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交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穿越时空的交汇

穿越时空的交汇   摘 要:“言不尽意”是庄子学说中提及的一个问题,但是千年之后,奥地利著名的文学家霍夫曼斯塔尔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对语言功能的怀疑,这就是西方文学中出现的“语言危机”。这两者虽然相隔千年,但却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语言到底能不能准确地表现思想。本文将对两者的语言观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在“言不尽意”问题上的异同。 中国论文网 /9/view-7233850.htm   关键词:言不尽意;语言危机;异同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98-0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探讨的问题之一。近代语言学产生之后,对语言意义的追寻也成为了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言意矛盾也是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出现的“语言危机”(Sprachkrise)就反映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奥地利文学家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ahl)的《菲利普?钱多斯爵士致弗朗西斯Brief des Lord Chandos an Francis Bacon,魏育青译《菲利普“言不尽意”。   所谓“言不尽意”,即:语言不能完整表达说话人/写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言不尽意”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把人类的语言分为“能指”(语言的音响形象,即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所指”(形式所指代的内容,即语言要表达的概念。)“言”是“意”的“能指”,“意”即“言”的“所指”。但是“意”有多样性及模糊性的特征,而人类现有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传达意义的能力上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表现无限多样的意义是“言”和“意”矛盾的关键。   《庄子》在阐述道家的主要思想“道”的概念时,谈到了他对语言能否完全表达意义这一问题的理解。庄子认为道不可言,但又不得不言。语言,在他看来,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但是他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道”面前,语言就失去它本身的功用。但是,庄子在怀疑语言功用的同时,却留下了传世之作《庄子》,其语言之精妙,寓意之丰富,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楷模。   历史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千年之后,在奥地利文学史上以语言优美,文字流畅著称的霍夫曼斯塔尔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也遇到了“言不尽意”的问题,作为享誉世界的语言大师,霍夫曼斯塔尔在《钱多斯致培根》中称他无法再以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抱怨自己丧失了语言功能,并主张放弃语言。这封虚拟的书信被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语言危机的代表作,但它又因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想像及隐喻成为文学史上的杰作。   那么,庄子笔下的“言不尽意”究竟是何意?它和霍夫曼斯塔尔在《钱多斯致培根》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危机”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一、钱多斯及庄子眼中的“言不尽意”   在《菲利普Philip Chandos)爵士请求友人弗朗西斯Francis Bacon)原谅自己放弃了文学创作,并解释自己为什么“两度春秋沉默不语”(魏育青译,下同)。他之前创作德“辞章华丽,蹒跚而去德田园牧歌”享有盛誉,但现在,钱多斯认为他已丧失了用语言来描述现实的能力。对他来说,语言与世界的关联性不复存在,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表达在他看来“纯属杜撰,全都言之无据,漏洞百出”。每当想要表达事物时就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所有概念似乎都弃他而去,他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描绘成:“我伸出双臂,硕果累累的树枝就向上飞去;我口干舌燥,潺潺流水就朝后退去。”在这篇文章中,似乎语言离他而去,但似乎又没有抛弃他,因为霍夫曼斯塔尔以华美的语句叙述了自己如何丧失了“连贯地思索和表达任何事物”的能力,词汇如何像“腐坏的蘑菇一样在我嘴里烂掉了,而要作出任何判断,理所当人免不了要使用这些词汇。”如此奇怪的现象在庄子那里似乎正体现了“无为”原则在语言上的表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一开始,庄子就承认“道”的不可言说性。与钱多斯明显不同的是庄子从未信任过语言。   二、钱多斯及庄子是如何尝试解决“言意”矛盾的   (一)途径一:借鉴和援引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经断言:“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ss man schweigen)。在《钱多斯致培根》中,虽然钱多斯的内心与世界的冲突使他丧失了驾驭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但这种痛苦迫使他对语言的功用作出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似乎发现了一条出路:一些“没有称呼、也许根本无法称呼的东西”赫然眼前,“像往瓶里灌水一样将高尚生活的汹涌洪水倾倒在我日常生活的某个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