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傅衣凌学派的学术成就与理路拓展定稿.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傅衣凌学派的学术成就与理路拓展定稿

11傅衣凌学派的学术成就与理路拓展 林爱玲 引 言 傅衣凌教授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主要开创者,他毕生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探索研究工作,力图通过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拓展史料搜讨视角,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同时,作为一代史学大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在学界逐渐形成为“傅衣凌学派”。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史做出重要的拓展。前后几代学者的努力,诸多成就都已成为学界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翘首于中国的东南。 傅衣凌先生逝世后,对其遗留下来的宝贵学术财富,史学界历来十分重视。1998年,北京商学院科研处和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纪念傅衣凌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傅衣凌教授所有论著也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集大成者当为《傅衣凌著作集》的编撰出版等。 但是,上述工作都只是对傅衣凌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傅衣凌学派”,学界已有名家努力倡导,但至今还缺乏对该学派详细的学术介绍和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以傅衣凌的学术经历、研究理路和傅衣凌学派重要成员的学术成就为经,以傅衣凌及其学派各重要成员的研究领域为纬,系统全面地勾勒出傅衣凌学派的形成、发展及走向。欠缺不足之处,敬请师长们批评教正。 一、傅衣凌学派之形成 傅衣凌先生(1911-1988),原名家麟笔名休休生奠基者之一学派成员继承傅衣凌先生的学术成就,在国际性科际整合风潮之中,在中国经济史学派出现分化与重组的新格局下,他们转换思维,丰富和拓展学术领域,对傅先生所遗留的学术财富做出多方拓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傅衣凌学术成长背景及其学派的形成 1920年代末,由中共党内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引起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并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进一步引发对中国社会史的探讨。在19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之后,1938年创办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萌生了社会经济史学。中国社会经济史是继承传统学术,接受西方经济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为起点的。与西方的经济社会史相比,二者使用的经济、社会两词易位,但其本质特征都是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结合,学术渊源上都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是借助其他人文学科,关注下层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私经济”,挑战当时流行的事件史、政治史的叙事模式。 在这种学术环境和历史契机下,食货派作为1930年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派别而崛起,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史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1920-1930年代,陶希圣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发起人和推动者。1934年12月1日,时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的陶希圣创办了《食货》半月刊,以“中国社会经济史专攻刊物”作为其学术定位,为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食货学会会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食货》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当下中国史坛最富有生机的这个学派(指中国社会经济史派)部分渊源于当年的《食货》杂志”。 《食货》的出版,引起学术界各方面的重视,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首先,《食货》杂志遗留下了“重视材料”但同时“绝不忽视理论与方法”的学统。《食货》杂志断言,“以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时代业已来临。刊发在《食货》上的大量论作,实践了该杂志的办刊宗旨。在以《食货》杂志为中心的“食货学会”和与《食货》杂志关系密切的学者日后也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中坚人物。其中,梁方仲对“一条鞭法”的探讨、汤象龙对鸦片战争经济背景的勘察、吴晗对明史的系列研究、张荫麟的通史撰写、罗尔纲对太平天国史的叙述等,都明显受到马克思主义或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总之,上述诸位学人开辟了一条兼重材料与理论的史学研究之路。这些都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新中国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过,在1949年以后30年间,沿袭这一治史道路的史家屈指可数。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傅衣凌,其次是梁方仲和全汉昇。比较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经历,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即他们都有很深的国学造诣,学术功底深厚,掌握史料丰富,常能发人所未言,起发凡起例的效应;和传统史学的治史者不同,他们都受过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训练,思路比较开阔,故能注意相关学科的移植和整合。虽然他们研究路径不同,但大体上是殊途同归。傅衣凌先生提到:“历史是一种综合的知识,任何文字记载、口碑传说、实物资料、正面记载和反面记载,包括一些破铜烂铁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记起梁任公先生早就指出方志、族谱、帐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我们为什么不可从中利用呢?”足以可见其研究存在相通之处。 林有能先生说:1980年代,活跃的经济史研究曾孕育出一个“闽粤学派”,指的就是福建和广东两地的经济史研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