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吮吸性害虫.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生活史及习性 在山东4年1代,以卵和若虫分别在被害枝木质部和土壤内越冬。老熟若虫6月底7月初开始出土羽化,7月中旬至8月中旬达盛期。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至8月中旬为盛期,9月中、下旬结束。越冬卵于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结束。若虫孵化后即落地入土,11月上旬越冬。 老熟若虫以21—22时出土最多,且以爬至立木主干羽化的为最多,当晚羽化的成虫陆续爬向树干上部。羽化与当年气候因素关系极为密切,以降雨量及湿度影响最大,降雨多、土壤湿度大,羽化多,大降雨量后常有1个羽化高峰。成虫产卵前需补充营养,产卵时对枝条的粗细有明显的选择,一般喜选 择直径0.41—0.85mm的枝条。一般1—2年生枝条越粗,抗蝉性越强。成虫具群栖和群迁性,在羽化盛期后少则数十头,多达近百头,晚上多群居大树上,8—11时成群向小树转移,18—20时又转至大树栖息。白天如一蝉受惊飞离,其他个体也随之大部或全部飞走。成虫具一定的趋光和趋火性,对后者更为明显。上述趋性只有在摇动树干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否则仅有少数个体主动飞趋。雄虫鸣叫是此虫又一特点,自6月下旬至10月初常鸣声四起,盛夏尤甚。气温高时鸣叫的蝉多,持续时间也较长。成虫寿命约45—60天。 卵的孵化数量和相应时刻的降水量和湿度呈正相关。若虫孵出后吐丝下垂落地,多从地面自然孔口进入土中,一般多在0—20cm土层内树木根系上危害,最多可下至70—80cm。一般1龄虫以上层居多,2—3龄虫以30—40cm土层内为多。各龄若虫均附着在不同大小的根系上,若虫在土中越冬、蜕皮和危害都在一椭圆形的土室内,四壁光滑,紧靠根系。影响蚱蝉分布的变化,主要是寄主所在地点。在江河流域及远离村镇的地方,蚱蝉的种群数量大,危害也较严重。对树种有一定的选择,对树龄,如杨树以1—4年生的幼树受害重;树势强,受害轻;林分郁闭度小的受害重。 四、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 主要加强林木的经营管理,增强树势,营造混交林,选择抗虫品种,新造幼林或1—4年生果园,在大行间套种玉米,既有利于树木,又可对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化学防治 地面喷药防治初孵若虫,在孵化前1—2天或初期,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和3%呋喃丹颗粒剂,2—3kg/亩单施,或1:1混施,效果很好。 老熟若虫出土前,初孵若虫出土初期(6月下旬),结合灌水,每亩以25kg氨水随水浇灌,可施肥杀虫两得。 对苗圃幼苗,成虫羽化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每10天喷1次增效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敌杀死2500倍液,对减轻受害有明显效果。 在果园,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喷1次波尔多液和1次2.5%敌杀死,可有效减轻危害。 3.人工防治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产卵枝。成虫羽化期组织群众捕捉,效果显著,捕获的若虫还可供食用。 大青叶蝉 一、分布、寄主及危害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食性很杂,危害各种花木,秋季飞迁至树木枝干上产卵,造成斑斑伤痕,易引起冻害和树体水分大量蒸发而使树木枯死。 园林植物寄主主要有丁香、海棠、梅、奥、樱花、葡萄、杨、柳、槐、竹、月季、茉莉、翠菊等。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青绿色。体长7.2—10.1mm。头部颜面淡褐色,颊区在近唇基缝处有1个小黑斑;触角窝上方有黑斑1块;头冠部淡黄绿色,其前部左右各有1组淡褐色弯曲横纹,此横纹与前下方的颜面(后唇基)横纹相接,在近后缘处有1对不规则的多边形黑斑。前胸背板淡黄绿色,后半部深青绿色,小盾片也呈淡黄绿色,中间横刻痕较短,不伸达边缘。前翅绿色,带有青蓝色泽,前缘淡白,端部透明,翅脉为青黄色,具有狭窄的淡黑色边缘;后翅烟黑色,半透明。腹部背面蓝黑色,其两侧及末节色淡,为橙黄色带有烟黑色,胸足橙黄色,后足胫节刺列各刺基部黑色。 卵:近香蕉形,中间微弯曲,长1.6mm,宽0.4mm。白色稍带黄色。 三、生活史及习性 1年3代。各世代出现时期为:4月初至7月上旬;6月下旬至8月中旬;7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卵在各种阔叶树枝干表皮下越冬。来年4月份孵化。各代卵期除越冬代为5个多月外,第2、3代均为12天左右。若虫期以第1代最长,达44天多;第2、3代平均24天左右。成虫寿命在1个半月以上。卵多于早晨孵化。若虫性喜群聚,常栖息于叶背,以后逐渐分散在矮小植物及农作物上。成虫及若虫均能跳跃,成虫趋光性强。9月间大多聚集在杂草、农作物、蔬菜上,10月间霜降以后,雌虫开始迁移到果树、杨、柳、刺槐、糖槭等多种阔叶树的枝干上产越冬卵。雌虫产卵时割破树皮,造成弧形伤口(产卵痕),将卵整齐地产于伤口内排成弧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