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画医徐建华-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docVIP

故宫画医徐建华-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宫画医徐建华-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

故宫画医徐建华: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   他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 中国论文网 /7/view-7207608.htm   “故宫里珍藏的都是宝贝,每接到一件受损文物,内心都充满敬畏,甚至害怕。”   5年前他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还每天坐公交车来到裱画室。他希望能多带几个徒弟,把故宫的文物再往下传600年。   徐建华,1951年出生,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专家,古书画装裱修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   真迹回归,十年一现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画院待诏时所作。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完成后,张择端将它呈给了宋徽宗。宋徽宗欢喜不已奉其为“神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此后的800多年里,《清明上河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又四次被盗出宫。最后由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辗转流落在长春民间。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天,年轻的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像往常一样来到寒冷昏暗、条件艰苦的临时库房。在已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当这幅不起眼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杨仁恺前一亮。难道这就是已神秘失传,千百年来闻名遐迩的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吗?   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个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此前,杨仁恺已见过十几件《清明上河图》,最终都是明清时苏州作坊所绘制的仿摹本。   而手中的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十分久远。古卷气势恢宏、人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法明显体现了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所见的所有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鉴定,确认这就是千百年来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由此,《清明上河图》在百年漂泊后再次回到故宫。如今,在真迹回归64年后,故宫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轰动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愿意在武英殿外等待6到10个小时,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的真容。这是《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展出。每天有将近8000观众看到这幅古画。   故宫里公开展出的文物,很多都在受损后经过修复才能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清明上河图》便是其中之一。看着武英殿外排着曲折的长队,修复者之一的徐建华有感而发:“要是老师傅们看到这一天,肯定也非常高兴。”   修复波折,一搁十年   徐建华所说的老师傅们,是当年书画鉴定、装裱方面的权威。“伤痕累累”的《清明上河图》能容貌再现,全凭这些老师傅的精湛手艺。如今,当这幅古老的画卷再次在面前展开,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全卷浑然一体,看不出一点破损和修复的痕迹。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回忆,《清明上河图》在50年代回归故宫时,故宫里也是断垣残壁,废池乔木,要修复的建筑、文物众多。   为修复这些珍品,1953年,故宫博物院招纳全国的文物修复高手。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王冶秋亲赴上海,邀请书画装裱师傅进驻故宫。   徐建华的师兄回忆,1958年之后的一两年里,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方言的裱画师傅们走进了故宫。   对《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杨新记得,故宫对《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很慎重,特别召集了书画鉴定、装裱方面的权威,徐邦达、刘九庵、杨文斌等人一起商量,决定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论证完成后,《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工作本可以开始。但始料不及的是,红墙内一心抢救国宝的老师傅们未能躲过“文革”的风暴。张金恩跟着师傅杨文彬下放到湖北干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明上河图》的修复被搁置。直到1972年,下放的师傅们陆续回到故宫。文物新一轮的抢修又在故宫西北角的这个修复厂开始了。这回,《清明上河图》被第一个捧到了老师傅们面前。已过耳顺之年、正值技艺巅峰的杨文斌,被指定为《清明上河图》的主修人。作为杨文斌的徒弟,徐建华和师兄张金恩也得以参与部分工作。   张金恩回忆,按照传统,每一次书画送修时都会带一张修复单,上面标明画的现状和修复要求。《清明上河图》送来的时候,也一样有一张修复单,上面特别强调《清明上河图》很珍贵,因此修复时务必保证画的原貌。但时过境迁,如何才能让近千年前的珍画恢复如初?   师傅不爱说话。徐建华记得,当师傅被委任主修《清明上河图》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注视着这幅名画,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要么就是抱着茶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水。这不是―般的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