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当代戏剧编创纵横谈
湖南当代戏剧编创纵横谈
[摘要]建国以来,湖南戏剧编创工作经过曲折的历程,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丰硕成果的取得,依托于强大的编剧队伍,秉承创作根本,端正舞台平台,视观众为上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以适应观众、适应时代。
中国论文网 /7/view-7147676.htm
[关键词]湖南 戏剧 当代戏剧编创 成功经验
近年,基于编撰《湖南当代戏剧大事记》及其“剧目简介”之需要,翻阅了大量本省编演的剧本,查找了六十余年来湖南戏剧活动的有关资料,深感建国以来湖南戏剧编创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探讨,于是结合过去观看剧目演出情况撰成此文,借以抛砖引玉。
一、曲折的历程
湖南当代戏剧编创工作始白1950年代初。1950年秋,为配合土地改革,湘江文工团徐叔华创作了小型地方歌舞剧《双送粮》,湘潭县文T团黄非丹创作了大型现代戏《柴山恨》,开湖南当代戏剧编创之先河。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此前后,长沙、衡阳等市和省人民政府先后成立戏曲改进工作机构,开展古典戏曲剧目的整理、改编T作,省戏曲改进委员会重点整理了湘剧传统剧目《盘盒》和《骂灶》,长沙市戏改干部改编了《李闯王》、《巴蔓子》、《文天祥》等历史剧,对全省的“戏改”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几年下来,整理、改编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在1952年全省、中南区和全国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及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涌现出来。诸如湘剧《琵琶上路》和《打猎回书》、衡阳湘剧《醉打山门》、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常德汉剧《思凡》和《祭头巾》、祁剧《昭君出塞》、辰河戏《破窑记》等,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1950年代中期,继《双送粮》等剧之后,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又编创了《我的一家》、《祥林嫂》等质量较高的现代戏剧目,其中的《三里湾》以其戏曲化程度较高的成就,为我省的现代戏创作树立了榜样。但是,《三里湾》的创作经验还没来得及很好地总结推广,1958年却出现了戏剧编创工作的曲折。当年下半年,由于政治上“左”倾思潮造成的“五风”泛滥,戏曲领域也深受其害,大肆否定戏曲传统,大搞什么现代戏运动,粗制滥造的现代戏充斥舞台,笑话百出,给戏曲领域带来一场灾难。
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文化部通知精神,湖南戏曲界集中精力挖掘继承传统剧目和传统艺术。1963年全国停演“鬼戏”,湖南戏曲界也着力于停演“鬼戏”工作。这一时期较少开展戏剧编创活动。
停演“鬼戏”之后,紧接而来的便是两个座谈会。1963年末举行戏曲工作座谈会,贯彻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强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核心是推陈出新,号召戏剧创作要“大写十三年”(即建国后的十三年),批判大小戏剧种在表现题材上可适当分工的“剧种分工论”。1964年初举行文艺工作座谈会,传达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毛主席对于文艺工作特别是戏剧工作的严厉批评。停演“鬼戏”和两个座谈会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带有“左”的倾向,湖南的戏剧领域不但挖掘继承戏曲传统的工作就此终止,而且传统戏曲也逐渐绝迹舞台,但是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现代戏的编创工作。1964年春,湖南省文化局集中二十来位剧作者花大力气编创现代戏,在当年现代戏会演和1965年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中涌现了花鼓戏《打铜锣》和《补锅》、话剧《电闪雷鸣》等一批优秀剧目。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灾难,湖南的戏剧领域深受其害,戏剧编创处于停滞状态,万马齐暗。1970年以后,虽有一些小型现代戏的创作,但由于江青一伙推行所谓“三突出”的创作模式,加上政治上极“左”思潮的影响给戏剧编创带来的种种禁锢,湖南创作的剧目除了话剧《枫树湾》等少数的戏以外,一般质量都不高。
“文革”以后,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批判了“四人帮”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和在文艺创作上的种种谬论,湖南的戏剧编创人员思想解放,心情舒畅,积极投入戏剧创作,湖南的戏剧创作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兴旺局面。这一时期戏剧创作有几个特点:一是创作剧目的数量和质量都空前提高,大大超过以往;二是编创题材、戏剧样式全面发展;三是各个剧种都涌现了优秀剧目,有各自的代表作;四是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创作队伍。
六十多年来,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在“文革”后的新时期真正贯彻了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正确方针,出现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盛况。
二、丰硕的成果
建国六十余年来,湖南编创的剧目数以千计,数量之多,不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也超过了湖南任何一个地方剧种所有传统剧目的总和。各个时期(时间段)、各个方面(传统戏、历史剧、现代戏)、各个剧种都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剧目,拥有各自的代表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