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研究述论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研究述论
摘 nbsp; nbsp;要: 本文综合学术界对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异同分析,融入自己的见解,从研究概况、篇名与篇次、分章及章次三大方面进行述论。
中国论文网 /7/view-7147463.htm
关键词: 帛书《老子》 nbsp; nbsp;研究 nbsp; nbsp;述论
1973年底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帛书。帛书发现于东边箱的一个漆盒内,共有十万多字。其中包括甲、乙两种《老子》,与传世本《老子》颇有异同,令学术界大为震动。甲本《老子》抄写在通高24厘米的半幅帛上,出土时卷在一块长条形的木片上。全文现存69行,行间有朱丝界栏,有些段落前有黑色圆点标志,抄写字体属于篆隶之间的古隶书。文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年代可能在高帝时期(约公元前200年前后)。乙本《老子》则抄写在通高48厘米的整幅帛上,出土时对折成长方形,放在一个漆盒下层的一个格子里,折迭的边缘已有断损。全文现存31行,行间有朱丝界栏,在《德》、《道》两部分的第一句上方都有黑色墨钉识别字号,《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德》篇篇尾记有“德三千廿廿一”,《道》篇篇尾记有“道二千四百廿六”。乙本的抄写字体为汉隶。文中避汉高祖刘邦讳,但不避汉惠帝刘盈讳,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0年)。
一、帛书《老子》的研究概况
帛书《老子》的出土对于《老子》的研究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学者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帛书文字的释读,并将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进行对勘,罗列异文,辨析比较,这很快掀起了一股老学的研究高潮。帛书整理者将《老子》甲乙本与傅弈本的文句进行了一番对照。此后出版的注解、研究《老子》的著作,无不以帛书《老子》作为校订本的重要依据,像张舜徽先生的《〈老子〉疏证》、张松如先生的《〈老子〉说解》、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徐梵澄先生的《〈老子〉臆解》、罗尚贤先生的《〈老子〉通解:唯道理主义研究》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张松如先生认为用帛书本校读《老子》“千年迷雾,一旦澄清”,徐梵澄先生认为“帛本一字之殊固宜珍若琳者也”。这些评价如今看来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在那个出土简帛屈指可数的年代,倒也并非过誉之辞。
在帛书《老子》的深入研究方面,相关专著层出不穷,如许抗生先生的《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黄钊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析》、尹振环先生的《帛书〈老子〉释析――论帛书老子将会取代今本老子》等,都是极有份量的著作。许先生不仅重视帛书《老子》文本的文献价值,而且更多地关注老子的思想体系,注意从思想体系上把握其哲学内涵。黄先生在广泛参考古今注本的基础上,从文字校订、词语阐释、羲理解析等几个方面对帛书《老子》展开了综合性研究。尹先生结合先秦经史及历代《老子》旧注,对帛书《老子》逐篇、逐章、逐字句加以详细考证,并从篇名是否失真、篇次是否颠倒、分章是否妥当、章次是否合理、文字是否可靠五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帛书《老子》胜于、真于今本《老子》,得出了“帛书《老子》迟早将取今本《老子》而代之”的结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这是帛书《老子》研究的集大成著作。该书以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另取敦煌卷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三十三种版本为参校本,博稽群书,参校?家,精细征引,考校详细,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解决了今本《老子》中许多疑难与错误问题。高先生认为:自唐宋以后,有关《老子》的各种版本辗转传抄,彼此互相窜改,其结果是经文内容同流合一,使其中错误无法校正。帛书《老子》的出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所谓“近古必存真”,帛书甲、乙本距今均在两千年以上,应该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古貌。虽然其中存在谬误,但如果结合流行诸本对它们详加勘校,是有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切近《老子》原貌的本子的。与之前出版的几部研究帛书《老子》的书相比,高先生在对待帛书《老子》的异文时,采取了更为严肃和审慎的态度,创获也更为丰富。尤其重要的是,高先生的著作,立足于文献学,将帛书《老子》研究首先进行文字对勘、版本比较,然后辨正异文、解释经羲,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二、帛书《老子》的篇名与篇次
就篇名而言,古人著书所谓篇名或书名,未必是用来概括全书内容的,相反,更多的只是出于习惯,取开头一至数字来充当,如《论语》便是用这种体例。就《老子》而言也是如此,道、德二字并不能统摄所在篇章的主要内容。德篇有论道之语,道篇也有论德之语。道、德的命名,恐怕更多的还是出于对传统习惯的遵循,此中无深意,不必过多追究。然而,就篇次而言,帛书乙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与传世今本不同,这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关于《老子》分篇,见于《史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