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射电天文学历史成果中的技术作用和理论背景及其思考
引言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几乎是与古代科学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它的变革曾经作为了近代科学诞生的前奏和铺垫。哥白尼(Nicholes Copernicus)革命使人敢于想像太阳位于众行星的中心,之后才有了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对行星运动定律的揭示。牛顿(Isaac Newton)将伽利略(Gelileo Galilei)进行的地面上的实验与开普勒对天空规律的总结做了伟大综合而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近代科学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成为物理学的基础。直到今天,物理学和天文学一直都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是将天文学项目归入物理学而颁发的。从上世纪初诺贝尔奖首次颁发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前70年物理学奖一直与天文学无关。光学天文学不仅在历史上曾是传统天文学的全部,而且在上世纪也确实做出过骄人的成就,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Ejnar Hertzsprung)和美国天文学罗素(Henry Horris Russell)各自分别创立的赫罗图,成为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为人们认识恒星演化和对恒星分类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提出的哈勃关系,成为确定恒星和星系距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成为支持宇宙膨胀和研究宇宙学的基础。他根据造父变星对沙普利-柯蒂斯大辩论的终结,使人的认识跨出了银河系的疆界。尽管如此,光学天文学也一直未获得诺贝尔奖。
从1970年开始,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诺贝尔物理学奖突然授予天文学项目,并且在那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有5个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天文学项目,共有7个项目获奖,涉及到9位天文学家。在这7个项目中,有4项直接是射电天文学成果,共6人获奖。而1974年获奖的项目综合孔径(Aperture Synthesis)射电望远镜,完全是射电天文观测的重要而基础的射电天文技术方法,至今一直被广泛采用。
一直授予物理学基础研究的传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转而授予天文学项目后,又在不长的时间里几次授予射电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成果,原因何在呢?
1835年,孔德(A. Comte)曾明确表示,对于地球以外的其它天体“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法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它们的矿物学结构”。再回想孔德之前的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制造商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至1610年间,这一发明被伽利略所利用。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木星,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1] 这一发现不仅冲击了天界完美的观念,对太阳系模型是一个有利的旁证,而且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将人造仪器引入了科学观察,通过仪器把人的感觉器官所不能直接感受到的研究对象呈示在人的面前。不论孔德是否知晓伽利略的这一举动,作为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强调的应该是我们对地外其它星体和宇宙空间的“不可证实性”和“不可检验性”。但是伽利略的方式可以让人信服:由望远镜观察到的远处的一艘航船可以最终停靠在人的面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也应该说伽利略的这一举动跨出了一大步,越过了人所直接感受与不能直接感受的鸿沟。从那以后,不仅望远镜成为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和必备工具,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的观察方式使人认识了一个以往未知的全新世界,把人眼所不可直接到达的宇宙深处拉近到人的面前,那么,射电天文学所采用的观测仪器设备和理论方法更让人认识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即使使用再灵敏和强大的放大能力也不能由人的感官所感受的全新世界,也即超出了在孔德意义上强调的“不可直接检验”和“不可证实”的范围。因为伽利略的方式仍然没有跨越人眼所能直接感受的可见光的范围,而射电天文技术手段所实现的是将人的感知范围从可见光扩展到了射电波段,射电波段的任何信息单靠人的感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感觉和获取的,真正的超出了人的感官所能企及的范围。并且即便是在伽利略使用仪器的意义上,射电天文学所涉及的对象有时也竟是光学天文学所遥不可及的宇宙更深处。对这种真正不可见的宇宙的全新理解丰富着人对宇宙的更全面认识,要实现这一跨越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强有力支持,也离不开人借助构想的理论对观测结果去进行解释。
的确,射电天文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五十、六十年代迅速崛起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至今方兴未艾。那么,技术突破如何诱导了这一进程,观测仪器设备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它在什么样的理论背景中展开,又作了什么样的理论解读?射电天文学取得过哪些令人惊奇的成就?它的进程又可以带给我们对科学的哪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呢?
第一章 技术与射电天文学历史成果
第一节 技术诱发并渗入天文学与射电天文学的早期进展
1868年,麦克斯韦(Maxwell)以他精湛的理论功底建立了统一的电磁理论并预言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