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语境下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全球化语境下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公共艺术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不可避免。现今,中国公共艺术的功能转变性与文化内涵延展性相对滞后,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归属感欠缺。公共艺术应力求创造出能够突显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的出现必然产生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缩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在全球文化日益趋同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城市公共艺术力求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创建突显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打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凸显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公共艺术的起源 公共艺术包含了城市雕塑、壁画以及艺术化的公共设施等诸多方面。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最集中的体现。虽然,中国的雕塑历史十分悠久,但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是由二十世纪初期由西方传入我们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广场与街道上,出现了由欧洲侵略者竖起的雕塑,它们与我们中华文明毫无关联,它们是中国城市雕塑的开端,也是殖民标志。 2.公共艺术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批到西方留学、满怀救国理想的爱国志士,创作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纪念性雕塑。至此,具有民族精神的现代城市雕塑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雕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批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人民、歌颂劳动的作品相继出现。如图1,由梁思成、刘开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张松鹤创作的,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了 20世纪 70年代末,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创作为我们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之后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开展与推广。 图2,是由吴为山先生于 2005年始接受 江苏省委、省政府之邀请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逃难》,雕塑于 2007年12月13日落成。整个纪念雕塑分别以《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组雕塑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表现了劫难中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作品旨在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祈求世界和平。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公共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公共艺术的功能转变性与文化内涵延展性相对滞后,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归属感欠缺,能够真正反映城市精神与气质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多见。 二、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是全球化的基础 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20世纪 90年代后,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不断扩张,已经逐渐引起各国文化、艺术、教育等学科领域的重视。 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是必须以牺牲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来作为代价。相反,只有坚持艺术本土化的充分发展 ,全球化的历史过程 ,才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是合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地域文化是全球化的基础,是全球化的具体体现。近些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领域的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生态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城市文脉的价值链,公共艺术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公共艺术应力求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在全球城市公共艺术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基础之上,创造出能够突显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2.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意义 现今,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当下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不过,与西方成熟的公共艺术理念和完善的生产机制相比,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地域文化内涵的缺失,城市特色不鲜明,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充斥着“拿来主义 ”,比如,北京望京的“山寨”中国馆,新疆乌鲁木齐的“飞天”女神,河南洛阳建造的“大背头”弥勒佛等,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文化杂糅体。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我们应努力创作真正体现城市个性与气质的公共艺术作品。 图3,是铜壁雕塑《多彩齐大》(部分) ,这是为庆祝齐齐哈尔大学校庆 60周年创作的。作品长 20米,高2.2米,采用全景式构图,以“养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训精神为主题,表现齐齐哈尔大学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教学环境,以及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取得的成绩。 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公众参与性、艺术性。在 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城市公共艺术要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以及公众的心理与审美取向。公共艺术应坚持在环保、生态、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注重本土文化的表现,努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