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黄土的秘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开黄土的秘密

揭开黄土的秘密   提起陕西北部的地形,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提起陕西北部的民居,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地人依黄土而挖建的窑洞。其实,陕西北部只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高原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等省区,西南与中国最高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相接,西北与蒙新高原为邻,南至秦岭,东以太行山为界,与中国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毗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在800~3000米之间。 中国论文网 /7/view-7195213.htm   黄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分布。但是,中国的黄土最具典型性。中国的黄土分布最广,地层最全,厚度最大,而且有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黄土覆盖最厚的地区厚度可达180米。在这片区域内,有着中国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活着2亿人,他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黄土息息相关。那么,中国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近代以来,随着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黄土成因的认识形成多种学说,最著名是“水成说”“风成说”“残积说”“多种成因说”和“新风成说”。   水成说:水带来了黄土?   最早研究中国黄土的欧洲人是德国地质学家庞培利,他也是黄土成因“湖积说”的最早提出者。   1864年,庞培利受清政府邀请,调查中国西北煤田。几年后,庞培利任哈佛大学采矿学教授,并发表了在中国以及中亚考察的成果。庞培利是“水成说”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黄土来自黄河携带的泥沙,后流入淡水湖泊,慢慢在湖泊中沉积形成。这个想法的提出,可能和他观察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有关。但是,提出这个观点不久后,庞培利自己认为这个提法不够详细准确,证据不足,改为中国黄土的形成与岩石风化有关。但无论如何,庞培利开了“湖积说”的先河。   金斯密尔是另一位研究中国黄土的欧洲学者,他认为中国黄土是因为海水作用而成,是“海成说”的代表人物。金斯密尔是英国地质学的先驱,曾在中国考察,业余时间还是一位多产的汉学家,曾经翻译过中国的《道德经》。在和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讨论后,金斯密尔认为,中国黄土区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黄土物质在海洋中不断沉积,后来在地质作用下逐渐隆起而成。金斯密尔曾在长江下游和大运河北段做过考察,也曾考察过山东和四川的煤矿,还在中国居住多年。或许通过对考察区域的了解,他提出了“海成说”的观点。但毕竟金斯密尔没有真正到过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所以他的观点论据不够充分。   风成说:天上掉下的“尘”是黄土?   早在我国汉代,班固在《汉书》中就有对黄土的记载:“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从该段文字可以看出,天上掉下的“尘”是黄土,而且这种“尘”是由风从西北方向带来的。在元朝(1287年),中国史书记载了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尘暴天气,很多家畜被尘土所埋而死亡:“雨土七昼夜,没死牛畜。雨土……深七八尺。”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黄土和大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真正把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风的作用科学地联系起来,是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后。   1933年,中国地质学会召开会议,纪念一位德国地质学家诞辰100周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在这次纪念会上说:“今日中国学者所刊之报告中,往往不提李氏之名,此并非由于数典忘祖,实因李氏之功绩尽人皆知,自无庸屡屡提及。”翁文灏所提的这位名为李氏的德国人,就是李希霍芬。他是中国黄土“风成说”的最早提出者和代表性人物。   1860年,李希霍芬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前往东亚考察,还于1861年到达上海,但是因为清政府的限制,他未能进行任何考察活动。   1868年,李希霍芬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精心设计了7条考察路线,在4年时间内,考察了中国18个省区。他在考察过程中,记录了大量野外地质资料,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岩矿标本;绘制了考察地区的地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地层剖面图等。   李希霍芬在对华北、西北的调查中,提出了中国黄土成因“风成说”。李希霍芬认为,中国的黄土分布在半干燥的草原地带,有两个特点:一是和内陆水系的多荒漠盆地相邻,二是附近都有高山。黄土物质的来源,就是附近山地和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搬运黄土的动力,首先是风,其次是流水。风化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凹地草原上,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将其固定下来,逐渐增厚,形成黄土,这种黄土是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再次搬运形成了次生黄土。   李希霍芬认为,当黄土沉积时,中国北方是一个复杂的草原盆地,边缘有高耸的岩石、裸露的山岭,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且常常有频繁发生的猛烈大风,这些都利于黄土的形成。黄土的土层深厚,物质均一,不具层理,发育有垂直节理和钙质结核,这些成为李希霍芬“风成说”的有力证据。   李希霍芬经过实地考察,对黄土性质有一定了解,但是对黄土的复杂性了解不够,有些地方难免臆断。不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