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的东方文化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旗袍中的东方文化美

旗袍中的东方文化美   摘 要:中华民国时期,饱受封建儒家礼教思想残害的女性获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突破和自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封建礼仪制度崩溃瓦解和女性服饰的变化。这一时期,宣传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学校、杂志、报刊、社团等组织相继成立,为提高女性的文化知识和视野层次产生深远影响。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旗袍作为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作品,不仅是国人的服装,与唐装一起成为被世界关注的“东方文化”。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4516.htm   关键词:旗袍;民国女性;满族服饰   关于旗袍的定义,《辞海》上是这样写的:旗袍原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又.并有长、短袖之分。   在中国大百科在线检索中,旗袍的描述是这样的:中国传统女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权,采用传统的工艺装饰。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旗袍式样的描写,而且都写出了旗袍的大概出处,也都指出是与满族有关的女装。都将“旗袍”一词等同于旗人之袍,单纯从名称上来看,旗袍通常指的是流行于民国时期的一种女装式样。   一、旗袍的起源   从清朝入关的那一刻,清朝的服饰制度逐渐影响关内各民族的服饰,旗袍,仅从字面上讲,就是旗人的袍子或服饰,然而,“清代旗人似乎并不把自己所穿之袍称为旗袍”,[1]尽管袍的历史相当悠久。   袍作为正统装束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但“旗人之袍”和“汉袍”在功能上存在区别,汉袍是作为一种亵衣而穿用的,后来才演化为外服。而旗人之袍一直都是外穿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含男袍和女袍,而旗袍仅指女袍。   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可以查到,清代满族人的装束被称作“旗装”。它包含发式、服装、鞋履及挂佩等。满族隶旗者称旗人,所以服装也冠以“旗”字。   而“旗袍这一称谓虽然也偶见于清代文献,但广泛而频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国。”“使用这个称谓倒是汉人或者清亡以后的事。使用旗袍来指称旗人之袍,我们所见较早的例子是《雪宦绣谱图说》,但此书作于1918年出版于1919年,口述者沈寿和记录者张冬都是汉人”。 ①如此看来,“旗袍”在1918年时仍指的是旗人之袍,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旗袍。那么,从什么时候起“旗袍”一词开始成为我们现在理解上的“仅用于指称民国时期的实物”?这又要从旗袍的流行时间开始说起。   二、旗袍的发展及流行   清朝后期,女性旗袍宽薄平整,下摆长至脚踝,将女性的身体掩盖的结结实实。脚踩5-10公分高的旗鞋的女性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只能优雅的迈着小碎步。受汉文化的影响,旗袍的领子、袖子、襟、下摆等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这一现象到同治年间达到高峰。清朝派遣的留学生回国后,返回的装扮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对原本规矩的服饰文化是很大的冲击。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道:“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如此说来,20年代初,旗袍的风行己经初具规模了。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旗袍的流行在20年代中期或以后,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在少数。周锡保的观点是:“在民初汉族妇女着者还不多;到二十年代中期始,逐渐流行起来;以后就渐为一种普遍的服饰。”黄能馥、陈娟娟的《中国服装史》中提到:“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至30年代,在式样上经过改良的旗袍广为普及。”还有袁英杰教授说到:“女性在民国初年,多流行上衣、下裙,旗袍也有服用者,但不普遍。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又一度盛行起来。这种一衰一兴的现象,正是服装循环起落规律的反映。”②   20年代流行的旗袍与满族旗袍并无大的异样,宽大、平直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不久旗袍的式样开始变化,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旗袍在袖子、领子、襟的部位的装饰逐渐减少。二三十年代旗袍开始出现开叉,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女性的行走,也为女性展现身体向前迈了一大步。30年代,旗袍越来越短,领子也开始产生差异,先是风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乃至在盛夏,也要配上高至齐耳的领子。其后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时尚,后来还去掉了领子。旗袍的袖子时短时长,旗袍的长度也在不停变化,长至拖地,短则短至腿根部位。直到40年代,旗袍的式样趋于取消袖子,缩短长度和降低领子,变得越发轻便合体。   从 30 年代起,旗袍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装束,民间妇女、女工、女学生穿它,达官显贵的小姐、太太们在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中穿的礼服也是它。在上海的交际圈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视明星对旗袍更是钟爱有加,他们在旗袍的样式上争奇斗艳,标新立异,引导着时尚的的走向。   三、旗袍中的东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