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境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境况

探寻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境况   摘要:法国当代女作家德尔菲娜2009年发表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获得多个奖项。为了更准确地领会这部小说,应该从空间批评的层面探讨这部作品的内涵。只有深入分析和解读小说所建构的三类文学空间,我们才能清晰地了解这部小说在反映现代城市人生存境况方面的成就,进而对维冈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做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空间;景观空间;社会空间;个体空间   前言   法国当代女作家德尔菲娜Delphine de Vigan)2009年发表的《地下时光》(Les heures souterraines)以其精致明晰的结构和近乎于诗的语言迅速摘得包括科西嘉读者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维冈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在看似简单的情节中精心布置了三种类型的文学空间,即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种空间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勾勒出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境况,从而提请读者发现并思考人的存在问题。不少人认为,小说叙事简单,只是分别描述了两位普通职工马蒂尔德(Mathilde)和蒂博(Thibault)在同一段时间的生活境遇。这种看法仅仅限于对叙事表层的理解,似乎没能体会到作品更深层的蕴意。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地下时光》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借助文学研究中的空间批评理论重新理解这部作品。   维冈于上世纪末开始其文学创作,此时的西方文艺理论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空间转型”,之前关注时间、历史和社会的众多学者纷纷将目光转移到文学作品的“空间性”上。[1]传统的文学批评认为,作品中的空间是静态的,仅仅作为作者叙事的“容器”。评论家们过分注重作品中地理环境、作者经历和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一种“因果式”的文学研究长期存在于文学评论界。与此不同的是,空间批评另辟蹊径,注重揭示空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等意义。批评家们尝试从空间与景观、空间与社会以及空间与个体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作品,深入探究作品景观的隐喻特征、人物互动折射的复杂社会意义、带有典型人物特征的叙事场所以及个人心理空间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简言之,空间批评理论使得“文学作品中的空间越来越失去其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属性,被涂上了越来越浓重的文化的色彩。”[2]下文,我们就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一下《地下时光》这部作品中的空间形式,以期加深大家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一、《地下时光》中的景观空间   在《地下时光》中,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写道了与两位主人公有关的各种景观空间:家、公司、办公室、城市以及地铁站等。   主人公玛蒂尔德十年前因车祸失去了丈夫,好不容易才从麻木和重负中活过来,可如今又跟原本十分融洽的上司雅克发生了微妙的冲突,被赶到走廊尽头一间紧挨着男厕所的办公室里。这样的冷暴力让她束手无策,原来帮助她走出丧夫之痛的公司如今”是一个专制独裁的地方,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一个神秘莫测和滥用职权的地方,一个背叛和卑劣的地方。”[3]玛蒂尔德的心情受到负面的影响,她觉得自己的家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安乐窝,失去了以往的宁静与乐趣。另一位主人公蒂博,循着上级指令,整日在巴黎街区中奔波,疲惫不堪。他看到了许多处在城市阴暗角落的病患,看到了城市的骚动和嘈杂,也因为自己失败的恋爱和人生而觉得“城市用它的喧嚣盖住了呻吟和呢喃,掩盖了它的贫乏,展示着它的垃圾与富裕,节奏在不断地加快。”[4]   城市之中的地铁站是作者着墨较多的地方,两位主人公都曾多次经过这里。八年以来,玛蒂尔德在上班途中“总要从那条长长的通道穿过,对这个城市深处蛛网般的地下世界了若指掌。”蒂博也多次经过这里,两位同病相怜的主人公正是在这里擦身而过:   ……每天都有数千人在此相交相遇,形成双向的两列蝗虫队伍,成群结队地奔走在光滑的青石板地面上,那是一条双向快速道,必须保持速度和节奏。人们的身体互相摩擦着,互相避让着,有时又互相挤碰着,绘制成一幅奇特的图形。城市和郊区,城里和城外,在这儿进行着巨大的交流。人们在这里匆匆忙忙,行走如飞,奔向工作地点。[5]   这让我们想起了地铁的景象。地铁无疑是铁路在某种层次上的延伸。如果早先通向未知远方的铁路隐喻着一种自由、探索的冒险精神,后来又转变成最能代表资本主义攫取资源、带来压榨的黑色标识,而穿行在城市底部的地铁则无疑暧昧难言许多。或许,城市的底部永远没有自然的微光,地铁吞吐着饱受城市挤压的人;飞快的地铁与疲倦的心灵之间,我们窥见了城市的症结。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玛蒂尔德倒乘拥挤地铁的感受,“几年来她就是这么活过来的,但却并没有去思考它,可今天,这种重复的运动在她看来如同某种强加在她身体上的暴力,某种潜在的能够毁灭她的暴力。”[6]   可以看出,《地下时光》中的景观是迷茫而压抑的,维冈笔下的景观空间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