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花府邸·花间堂
探花府邸·花间堂
“一个事物是新的,然后变旧过时,然后被废弃,只有到后来重生之际才有了所谓的历史价值。”――凯文
中国论文网 /8/view-7160111.htm
2013年,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南石子街上的潘祖荫故居(以下简称潘宅)经改造成为探花府利用规划的一个前期试点,未来希望结合这种运营模式逐步修缮废旧老宅以期形成富有特色的老宅精品酒店群。
区位解读
从南宋时期的“平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平江历史街区,在这个区域里有城墙、街巷、桥梁、民居、园林、古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由于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都曾生活于此,因此该区域保留有大量的各姓宅院,而本次项目的潘宅正处于其中。
潘祖荫故居位于平江路历史街区大儒巷组团,与肖家巷王宅、丁宅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共同构成独特的片区优势。从文脉传承上来看,潘宅所处的大儒巷组团是古城中格局较完好的区域,苏式建筑荟萃,各式名人故居深处其中,生活街巷引人入胜。从区位上来看,大儒巷处于平江路中段,是观前街人流进入平江路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巷口已建停车楼,通车与停车条件较好。从业态聚集上来看,大儒巷中停留的游客较多,两地的交汇处形成了非常自然的业态集聚。
如今的平江路历史街区呈单一线状发展模式,缺少向周边巷道的渗透性,游人基本以平江路这一单一路线游览,难以体会到街巷纵横的特有空间。目前,平江路上大多是精品小店,稍具规模的餐饮和住宿较少,难以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停留,导致街区缺少经济带动力,因此功能性废置的古宅是该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将单一、线状的开发模式向枝状转化,随着街巷、小桥多方位的渗透,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使得整个历史街区在保持整体风貌的同时更具经济价值,因此新功能的植入成为了必需条件。
潘宅及周边整体规划
最初的设计并未只着眼于潘宅改造本身,而是先从周边的整体规划人手,希望将周边的潘镒芬故居、儒石园及南石子街巷等融入到潘宅改造的整体策划中,期望将潘宅及周边古宅打造成老宅精品酒店群。
在前期策划中,通过史料的阅读和翻阅,发现潘宅南北合璧的建筑文化以及其特有的收藏文化在苏州宅院建筑中较为少有,极具特色。因此设计在引入住宿、餐饮等配套商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展示其文化特点,植入文化展示功能,利用原有内部空间实现建筑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划分、文化空间和商业空间的互动、主要功能性空间和辅助空间的结合、建筑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划分。
前期策划主要将老宅分为住宿区、餐饮区及文化展示区,同时结合远期规划以及两处潘宅各自的空间特色,分为潘祖荫故居的套间区和未来策划中潘溢芬故居的标间区两个部分,从而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同时将周边现有停车场、餐饮、小园林统筹纳入片区考虑,实现区域性整体规划。
潘宅历史价值评估
潘祖荫故居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南石子街5-10号、迎晓里12号,属于苏州市控保建筑,控保编号91号,故居占地约4000m2,坐北朝南,三路五进,建筑面积约4570m2。
潘家为苏州望族,世代门第显赫,潘宅据推断始建于1810年,据史料记载潘宅最早的主人为潘祖荫的伯父潘曾莹,1834年潘曾莹模仿道光皇帝御赐其父潘世恩在北京圆明园附近的一所府第的格式对潘宅进行了改造,形成主次分明、功能完备、宅园结合、三路五进的完整格局,是融合了北京、苏州风格的大型宅第。潘祖荫(1830-1890),清咸丰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潘祖荫嗜好收藏,其所得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就曾收藏于此宅。据记载抗战沦陷时期,曾先后有数批日军闯进潘宅抢宝,潘氏后人将两鼎深埋于中路第三进地下而未遭洗劫。
有了这些生动、传奇的历史让潘宅的改造已不只局限于古建修复上,重要的是如何为平江路历史街区带来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因本项目作为古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试点,设计不是以盈利为前提,因此在规划上可以“奢侈”地加入很多非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市级控保建筑,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分期修缮,修缮后如何运营,如何用现代科技进行修缮,以满足消防和节能的需求是单体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单体设计
设计前期最珍贵的资料是陈从周先生编著的《苏州旧住宅》,书中存有大量珍贵的旧照片和详细的一、二层平面图,这些资料帮助我们从各种违章搭建中还原出潘宅的历史旧貌。
现状的潘宅东路(含花园)和中路后半部先后用作床单厂及其招待所,且废弃已久,另外一半用作公房供50多户市民居住,所建砖雕门楼、三处拴马环尽毁。但三路五进的格局仍然得以保持,布局和建筑基本维持历史原貌,只是天井和庭院被占用,东路原有花园已拆毁,私搭乱建较多,基础设施残缺,年久失修,且出现屋面渗漏、墙体歪斜、柱脚腐朽等安全隐患,衰败迹象越来越严重。
在单体设计之初,功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