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doc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下卷前言
第一章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农业
手工业
近代工业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行政和经济
第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
1866—1875年的对外关系
帝国主义在边疆地区和朝贡国扩张的加速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瓜分中国”的危险
义和团起义
英日联盟的影响与俄日战争
第三章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1840—1895年
引言:对外关系的传统观点
最初的反应和惰性,1840—1860年
西方力量和财富的冲击,1860—1895年
对外政策观点的矛盾,1860—1895年
中国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延续和变化
第四章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1太平军战争以后时期的清朝军队
回民叛乱及其国际意义
清朝在陕西和甘肃的胜利
收复新疆
李鸿章与海防
中法战争及其后果
中日战争的灾难
第五章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
背景——西方冲击的形势
康有为和新思想的风云激荡
维新运动
湖南的维新运动
1898年的灾难
维新时代的遗产
第六章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中国的开放对日本的警告
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治时期的日本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民族主义及其反应
翻译的影响
日本和中国的革命派
第七章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
光绪皇帝的改革诏书
教育改革
军事制度的改革
立宪政体的准备工作
财政的清理与集中
其他改革方案编纂新法典
清末改革的特点
第八章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
关于商人和现代企业的再评价
工业化的政治理论基础
官方对现代工业的赞助
创办私人企业的运动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领导方面的矛盾
办企业官员的出现
第九章共和革命运动
早期的联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联盟,1905—1908年
清王朝的灭亡,1908—1912年
大联合的出现
民国的诞生
第十章社会变化的潮流
特权阶级种种
平民百姓纵观
半无产阶级的产生
社会变化的动力
书目介绍
下卷前言
对历史的所有思考,都要求概括;而对中国历史进行思考、概括却成了一个特殊问题。“中国”一词事实上是现代语言中概括范围最广泛的一个概念。这个词指的是一个生息之地极其广袤、历史记录最为悠久的最大的人类群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国是无与伦比的。只要想想“中国”或“中国人”,就会形成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无论从人口、年代或从土地面积来看都是这样),其概括程度之高,在其他历史领域中几乎是不能企及的。自米诺斯时代以来的欧洲是一个较小的政治实体。我们对欧洲的知识较多,对中国则相对地无知;如果竟因此说欧洲的历史要比中国还复杂,那就未免自以为是了。直到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记述要更为广泛。也许,中国比欧洲更为强烈的统一意识产生了比欧洲更高的一致性,也许部分是由于中国传统历史学家首先关注社会秩序、国家及其统治阶级,因而造成了这种错觉。
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向当代各个民族展示昔日的中国的形象,人们正在对业已高度概括的中国历史记录进行研究,以寻求对历史事实的种种综合归纳和统一的观点。这个工作是迫切需要的,但难度很大:公众既需要了解历史的概貌,往往同时又寻求预定的结论,期望着据以或则揪出坏蛋,加以声讨;或则确认罪责,为之惋惜;或则为某些学说辩诬,重新加以肯定。
这就意味着,研究中国历史学家对本国史所作出的种种贡献,必须较平常更加细致,而对外人所写的中国史,尤其要详加考察。例如,西方的近代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与中国的关系史,这是外国人特别容易研究的近代中国的一个方面。自然,自1840年(或者说自1514年)以来,外国对中国的多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以鸦片战争这场外国入侵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都已成为习惯。但是,所有这些外来影响只形成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环境的一小部分,而四周的风土人情和遗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环境中仍居统治地位,而且变化缓慢。那么,外国势力对十九世纪中国的影响会不会日益显得不那么大了呢?是会这样的,但不是由于这些影响本身的规模或重要性有所减小和削弱,而是因为关于中国本土的经历的知识日积月累,致使它们相形见绌罢了。
本书上卷因此不是始于外国商业的入侵和鸦片战争,而是从北京着眼,即从十九世纪初期清帝国在中国和亚洲腹地的典章制度开始。接着便讲述十九世纪上半叶北京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秩序方面日益增长的国内问题。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叛乱以及对历尽艰险、来之不易的同治中兴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到内部失调以及复苏的迹象。中国的经济,乃至中国的军事体制,都显示了一个虽然古老、但却远远没有停滞的社会内部的活力。面对着这种种史无前例的压力,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知道怎样奋斗求存。到了王朝的末期,满洲人在亚洲腹地建立的这个帝国在十八世纪期间的文治武功,显然已为汉族人民从中国本部向满洲、蒙古、新疆和东部西藏这片广大的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