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 海 工 学 院
技术设计报告书
题 目: 兰州市数字城管系统设计
学 院: 测绘工程学院
专 业: 地理信息系统
班 级: 地信121
姓 名: * * *
学 号: *********
2015年4月8日
目录
1 绪论
1.1 设计背景1.2 兰州市概况
1.3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2 兰州市数字城市工程总体框架设计
3 兰州市数字城管工程系统分析
3.1 需求调查分析
3.1.1现状调查3.1.2 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3.2 可行性分析
3.2.1 政策环境可行性3.2.2 技术可行性
3.2.3 经济可行性
4 兰州市数字城管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目标
4.3 系统总体设计
4.4 详细设计
4.4.1 工作流程设计
4.4.2 组织机构建设
4.4.3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4.4.4 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4.4.5 硬件设施平台建设
5 兰州市数字城管系统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1 绪论
1.1设计背景与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社会主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汇聚于此。因此,城市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城市信息化具体表现为“数字城市”[1]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构建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2],伴随数字化城市应用服务面的不断拓宽、服务深度的不断深入,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研究应该更加深入。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进而全面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部分城市已拥有系列比例尺的地形数据、大地基准数据、多分辨率的航空航天数字城市的基础,这一点已达成共识[3]。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53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在“十五”计划纲要[4]中,也提出了“建设基础国情、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央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也将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确定为加快推进12个重点业务系天影像数据、城市三维建模[5]、地下综合管线数据等。随着数字化城市应用服务面不断拓宽、应用服务深度的不断深入,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6],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社会各种的需求,进而全面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实现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安全、高效、合理的管理。
数字城市的广泛应用,对城市的繁荣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数字城市系统的应用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智能应用体系和网络生活方式,其中,智能应用体系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与控制、城市资源的监测与可持续利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及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等,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网上旅游等[7]。
1.2兰州市概况
兰州,甘肃省省会,甘肃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陆地的几何中心。北部和东北部毗邻白银市的白银区和景泰县、靖远县;东部和南部与白银市的会宁县和定西市的安定区、临洮县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相邻;西南部和西部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西北部与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接壤。全市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境内探明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陇海线、兰新线、青兰线、包兰线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第二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具有“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辐射甘、宁、青等省区。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50强,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8.2%。固定资产投资1623.71亿元,增长3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7亿元,增长14.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52亿元,增长2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7元,增长12.6%。农民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