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中国古代教育 §1 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2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3 中国古代教育的成就 §1 中国古代教育状况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中国古代辉煌的教育,才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中国教育塑造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和民族心理。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 起源: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时代。最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都亲自教育人民如何劳动和生存。黄帝的妻子还教人们养蚕织衣服。 夏商周的教育机构:国学与乡学 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据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商周时是中央高等学府又是祭祀场所),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西周时代由于各种学校前建筑水池而得名,这种学校建筑形式曾为后代王朝所采用,明清两代还在泮宫供奉孔子像)。 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资格入学。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春秋战国的教育机构:官学与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社会对新型文化的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当时产生了一批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仅《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有大量教育论述,还出现了象《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 ”(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因此,他创设的私学规模愈来愈大。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 汉代的教育机构:太学 秦以前的学校概称“庠xiáng序”,西汉新创“太学”,把庠序也包括在內。 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太学是最早的官办大学,汉代太学取代了商周时的辟雍。西汉的辟雍仅保留祭祀功能)。 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宏大,档次较高。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十分可观。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今洛阳有汉太学遗址。 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 私学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都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东汉有名经师马融[公元79-166]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就连西汉著名经师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以后,都在家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汉代不管上官学还是上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而且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都可以求官。 汉代的选士制度 察举制[岁举和诏举]。汉高祖以来就有选举士人举措。 汉文帝二年,下诏选士,对各地选上来的士人,经过测试加以任用。 汉武帝时,除选考外,又有察举孝廉等举措。孝廉每年察举一次,中选以后,不必考试就可以委任以官。汉武帝元光元年初,曾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来合称为孝廉。 汉代的察举结果主要有孝廉、贤良方正、茂才(秀才)。如董仲舒以贤良方正的身份任官职,汉末曹操在二十岁时就被地方举为孝廉,后来当了洛阳北部尉。 察举制本是选拔推举孝子、廉洁之士的制度,但到了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如有人为了赢得“孝”之名声竟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父母吃;有人爬在冰河上,等冰融化了从冰下捕鱼给父母吃。可是一旦被举为孝廉就原型毕露了。因而民间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机构: 此时期战乱不息,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这个时期的官学是衰颓的,只有个别朝代或个别地区的地方学校,短期内比较发达。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 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曹操曾下达“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他的儿子曹丕(魏文帝)开始实行“九品选人法”。就是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魏文帝后,中正官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完整版——约翰.墨菲.doc VIP
- 秋季养生ppt课件.pptx
- 2023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真题.docx
- 课程设计-基于systemview的2ask信号调制与解调 .pdf VIP
- 2023年北京电影学院部分专业历届校考真题汇编.pdf VIP
- 絮凝剂对MBR活性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pdf VIP
- 2026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九三阅兵:这一刻,与祖国同频共振.docx VIP
- 2025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pdf VIP
- 2025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英语模拟试卷.docx VIP
- 2025年中考英语冲刺模拟试卷-辽宁地区-学生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