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留日学生办刊风潮与期刊畛域的重新厘正.docVIP

晚清留日学生办刊风潮与期刊畛域的重新厘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留日学生办刊风潮与期刊畛域的重新厘正

晚清留日学生办刊风潮与期刊畛域的重新厘正   摘要:20世纪初,留日学生期刊异军突起,他们输入并接受了日本化的欧美期刊话语体系,以此为思想资源,重新厘正了期刊概念,放弃了之前来华传教士报刊不分的做法,“报刊分离”逐渐成为了此后出版界的主流。西方传教士所谓的期刊概念及其中国化的做法遭到留日学生的批判,两者的此消彼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杂志界话语权的悄然更替。 中国论文网 /5/view-7207507.htm   关键词:留日学生期刊;杂志;报刊分离   现代汉语中的“期刊”与“杂志”是近代学人从日本引进的“舶来品”,源自Magazine等英文的中文译名。“期刊”与“杂志”不仅在名称上存在差异,更为核心的是,其内涵亦存在着重大分歧,其流变与特定的留日游学等历史语境有关。   一、晚清学人留日游学与日本化欧美期刊话语的输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流亡海外,国内青年学子开始大量出国留学。在海外期间,梁启超等人学习日本及欧美3)k的新闻学著作。譬如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原在1899年出版,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这是日本第一本新闻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译本。梁启超曾在其著作中提及该书:“日本松本君平氏著《新闻学》一书,其颂报馆之功德也,曰:彼如预言者,驱国民之运命:彼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彼如大立法家,制定律令;彼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彼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彼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与以救济之途,谅哉言乎!”郑贯公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报刊活动家,他对松本君平倍加推崇:“日本文学博士、东京政治学校校长松本君平氏,曾著《新闻学》一书问世。足见办报一业,须有一种学问。”这些新闻学著述成为当时中国学人的公共思想资源,为其广泛引用,如《国民日日报》创刊词称,“以吾《国民日日报》区区之组织,詹詹之小言,而谓将解说国民二字,以饷我同胞,则非能如裁判官,能如救世主(松本君平之所颂新闻记者),诚未之敢望。”   同时,当时中国学人非常关注日本期刊界的出版近况。卫种认为,“就日本之杂志而论,每月所刊行者,计百数十种,其种类不同,而结构各异,其程度不同,而深浅各异。”张国溶指出,“今欲就日本所有杂志而略举之,则如宗教、如政治社会、如法律、如农工商、如医学、如普通科学,皆有专门杂志。又如少年、如女子,此类杂志亦不下于数十种。下而至于围棋、园艺、薄簿记、海事等,虽一物一名之微,亦莫不月出杂志,以阐发新理而助之共同。”在他们看来,期刊在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各个方面的进展中居功至伟,“上者足补学士专家之推理,下者以供妇人孺子之诵读,其势力与教育相为表里,其普及较他书尤广也,其影响较他书尤大也,其民德民智民力之进步不已者,未尝不因乎此”。   在日本乃至欧美新闻理念及事业的影响和刺激下,基于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留日学生积极呼吁创办期刊,以此改善中国现状。譬如《云南杂志》同仁认为,中国救国有两种途径:兴办学校和创办新闻、杂志。由于学校虽是王道,但效果缓慢,一时难以普及,此外中年以上年龄的人士又没有时间就读学校,而新闻、杂志“以文明高尚之思,环球治乱之故,日日裸聒其耳,刺激其心,使阅者如亲承恳切之教,心领神会,如足履文明之土,耳目一新。薰习既久,潜移默化,其功之伟,真莫与京”。《湖北学生界》同仁也认为国民资格的培育必须依靠其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而学校与报纸在其中缺一不可,“几有功力平均”,“以吾中国现势衡之,报纸其尤要哉”。这里所说的报纸实际包含了杂志,即“学报”,“同人为是学报也,以为今日言兵战,言商战,而不归之于学战,是谓导水不自其本源,必终处于不胜之势”。   此时留日学生所主张的期刊概念,主要是转道日本而来的欧美期刊话语,而非来华传教士所提倡的期刊中国化观点。《中国日报》的创刊词介绍了中外报刊出版情况,指出国内的中文报刊发展尽管有三十余年,分为日报、旬报,报社数量多达数十家,报刊分门别户,但“不能兼二者而有之,致体制各殊,阅者未能并蓄兼收而窥垒豹,不无余憾”。相比之下,海外报刊界对日报、期刊分工明确:日报按日发刊,尽管在时间上有早报、晚报之分,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风闻纪事,不暇辨乎伪真;采录市情,藉以便于商贾,即街谈巷议,俚语鄙言,亦皆随闻备录”;即使期刊分为五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甚至是季刊,出版周期有所不同,但其要旨“大都纪事务求的确,立论责乎崇伟,琐言须从删减,要事概辑齐全,有益时务之书不妨附刊,旁观问答之信亦可节登,或且编辑专门,藉长见识、学问”。这其中,近代来华传教士期刊中国化的努力不仅被他们轻轻放过,不加理睬,并且其做法,即报刊不分的理念亦招致留日学生的批判,两者的此消彼长足以显示其在杂志界的主导权更替悄然在发生。   二、晚清期刊畛域再界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