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特征.docVIP

浅析中国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特征

浅析中国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特征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所展示出的简约现代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及古典园林的风格几乎为两个极端,建筑本身表达的现代设计创作元素与中国传统元素也是大相径庭,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是成功的,它非但没有破坏苏州古典建筑与园林的以及苏州文化的完整性,反而在苏州建筑文化历史的画册中添加了浓重的一笔,让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世界的建筑史上永远流传。 中国论文网 /9/view-7246977.htm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现代设计风格 和谐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苏州市平江区东北街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毗邻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东临忠王府,建筑面积约19000平方米,由世界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于2006年10月竣工开馆,被称为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贝聿铭先生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曾于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 他设计了大量的经典建筑,对于被称为贝聿铭先生“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整体建筑环境的细节关注可谓细致入微。   一、建筑设计的整体性的和谐美特征   在苏州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我们看到了承袭了苏州本地古代建筑“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体在现代几何的造型中颇具一番江南特色,深灰色花岗岩屋面与白墙搭配,充满了温馨清淡的江南韵味,在苏州古城历史保护街区中显示出独特的特点,而又与周围民居建筑浑然一体,巧妙的融入到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更加体现出了贝聿铭先生最初设计的“中而新、苏而新”特点。   水――构成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水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水本身作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将建筑、山石、亭廊倒影涵予其中,由于涟漪晃动,更加能够增添建筑的韵味与周边环境景观的和谐。贝聿铭先生在新馆设计中,巧妙的引入水体元素,并将水景景观延伸到馆内中心天井大堂位置,形成了面积不大但是内容丰富多变,造型突出的水景。   馆内中央庭院水景北侧有一处极其别致的景观,是新馆设计的一个亮点,利用古代园林元素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贝聿铭先生“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借助拙政园南墙为纸,选泰山石切片,高低错落,砌于墙前。江南烟雨朦胧,似连绵山峦在雾里,如同米芾山水画立体呈现在眼前”,营造出一处具有米芾山水画作意境的园林景观。通过对石材的切片造型,将石材放置于沙滩之上,利用景观水系加以阻隔,完整的保护并体现了景观整体的画面感及空间尺度感,将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世界遗产拙政园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   二、建筑布局及空间的功能形态和谐美特征   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大块功能分区:中间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侧部分为博物馆主展区;东侧部分依次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用房。这种以中轴对称的东、中、西并列布局与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显出的和谐统一,充满了空间层次的韵味,在空间布局上或者城市肌理方面都恰到好处,并且丰富了拙政园园林文化的艺术风格。   “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先生对新馆建筑设计体量上的把握,不与周边建筑产生制高点上的冲突,充分考虑尊重所在城市街区周边建筑历史风貌,建筑采用以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中央大厅及西侧部分展厅建筑主体局部二层,以最高高度不超过16米为宜。使得“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群作为博物馆建筑的一部分,与新馆建筑得以完美结合,成为一座现代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的综合性博物馆。   三、建筑造型、色彩、材质的和谐美特征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风格讲究庭院深邃的整体建筑风貌,建筑群体由高低错落有致、外观形态各异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新馆的建筑色彩主要以体现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深灰色与白色为主,结合周围建筑进行色彩轮廓的区分,建筑本身通过深灰色与灰白色对比,以达到与周边建筑的融合。传统建筑屋顶采用灰色小青瓦,新馆的房顶统一使用深灰色花岗岩石材,同时构成建筑边线的墙角采用深灰色石材镶边,来衬托出建筑的线条统一、和谐,在保证与“粉墙黛瓦”苏州古建效果一致的同时使建筑本身更具时代感。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的名言,并且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着的目标,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室内设计中你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含义。通过建筑本身结构的不同造型、运用雕刻、镂空等手法使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来体现设计师的意图。新馆里处处可见贝聿铭先生对于光线的精雕细琢的处理,建筑厅院及走廊采用的大量的玻璃架构的顶棚,大多建筑都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金属遮光条镂空的花格,配以磨砂灯片,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产生了层次,让光线有了变化,生动了空间,同时建筑多处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