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论文.doc

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浅析我国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2 (二)我国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侵权的典型案例 2 二、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面临的困境 3 (一)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 3 (二)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侵权行为的特征 4 (三)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5 三、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发展 6 (一)言论自由的内涵 6 (二)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新特点 7 (三)保护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意义 8 四、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 8 (一)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与言论自由冲突的表现 8 (二)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与言论自由冲突的原因 9 五、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10 (一)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 10 (二)网络服务商的行业自律及网络建设者的自我监督 11 (三)网络使用者的自我保护与约束 12 六、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 摘要 【内容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其所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言论自由和隐私权都是公民重要的权利,网络的发达给前者提供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机会,却使公民隐私权保护面临空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立法完善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实现既保障公民合法的网络言论自由又不侵害公民的隐私权,是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 本文从典型案例出发,通过介绍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有关情况,分析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冲突及其原因,以期探究出一条网络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冲突协调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 隐私权 言论自由 冲突与协调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方便和密切。但是,网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现在,利用网络非法窃取、公开、传播等利用他人隐私的不法犯罪现象逐年递增,给公民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侵害。如何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下正当的获取信息和如何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等等网络隐私权保护迫在眉睫。 言论自由和隐私权都是公民重要的权利,互联网的发展给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机会却使公民隐私权保护面临空前的威胁,随着互联网的产物—“人肉搜索”的出现,个人隐私更是几乎无处遁形,各种隐私保护措施形同虚设。互联网在给言论自由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言论自由的过度行使和滥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言论自由的不当行使而侵犯隐私权的案件频频发生,使本就存在难以协调之冲突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在互联网环境下二者冲突愈显激烈。 另一种观点是王利明教授在《人格权法新论》中提出的“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隐私权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山姆利·沃伦(Samuel Warren)和路易斯·布伦迪斯(Louis Brandeis)1890年写的一篇题为《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文章中提出来的:“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此后,隐私权的概念逐渐为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所采纳,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也开始重视对隐私权的立法探索。在我国,法律没有明文对隐私权下定义,学者们对隐私权各自有不同的理解。如:“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就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有的学者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个人隐瞒纯属个人私事和秘密,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公开的权利。”对隐私权的不同表明了学者们对隐私利益保护的不同侧重点:有的侧重于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的侧重于对私生活安宁的保护。笔者认为,隐私权应兼顾个人信息和私生活安宁,既包括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也包括自己对相关隐私利益的保有、维护、支配、利用以及被侵害后的救济等权利,即隐私权是具有消极不受侵扰的和积极能动控制和利用的双重特性的。 (二)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侵权行为的特征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不管是“艳照门”还是“人肉搜索”,都是借助网络,通过人为的方式刻意公布一些当事人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个人隐私问题。通过归纳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大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侵害手段隐蔽。网络环境中的匿名用户的存在,为不法分子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使侵权行为成为了一种“无形的侵害”,既找不到明显的侵害现场,也很难判明侵害时间及侵害人真实身份,为后期破案增大了难度。 第二,侵害范围广、速度快。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信息往往瞬间就被传播,特别是随着微博等新兴

文档评论(0)

minyaogun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