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最长诉讼时效:20年 (1)诉讼时效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2)最长诉讼时效期间适用诉讼时效延长的规定,但不适用中断、中止的规定。 (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 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产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通则》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因不可抗拒力或其它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四)诉讼时效中断 1、 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统归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的制度。 2、中断的法定事由: (1)提起诉讼或为与诉讼有同等效力之事 (2)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3)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 3、中断的法律效力 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012多选 1、下列情形中,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有( )。 A、甲把要求乙清偿3个月前到期的债务的书面通知当面递交乙,乙拒绝接收,甲将通知留在乙处后愤然离去 B、乙对甲的债务已过清偿期1个月,乙突然不知所踪,经过2个月的多方探寻无果后,甲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声明,要求乙清偿债务 C、甲对乙的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还有1个月即将届满时,甲意外死亡,需等待确定继承人 D、债权人甲路上偶遇债务人乙,未等甲开口要求乙偿还1个月前到期的债务,乙即一边连称“抱歉”,一边匆匆离去 2011单选 1.2007年3月,甲公司聘用乙为业务经理,委托其负责与丙公司的业务往来。2008年4月,甲公司将乙解聘,但未收回乙所持盖有甲公司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亦未通知丙公司。同年5月,乙以甲公司业务经理的身份,持盖有甲公司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下列关于该买卖合同效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同无效 B.合同效力待定C.合同有效D.合同可变更、可撤销 【答案】C【解析】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表见代理)。在本题中,乙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买卖合同有效。 C B C 由于“代人保管物品”不涉及第三人,不属于代理; 由于“传递信息”、“居间行为”不能独立地进行意思表示,不属于代理 * AB (1)选项A: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直接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在本题中,虽然乙拒绝接收(未签字、盖章),但如果甲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已经送达乙,导致诉讼时效中断;(2)选项B: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导致诉讼时效中断;(3)选项C: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的,导致诉讼时效中止;(4)选项D:债务人乙只是表示“抱歉”,并未作出“愿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不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4、胁迫 胁迫指一方以给公民或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给以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相要挟,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特征: ----胁迫方具体实施了胁迫行为 ----胁迫方的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 ----受胁迫方在胁迫之下进行了违背真实意愿的民事行为 (1)合同 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2)单方民事行为 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 EG:遗嘱、所有权的抛弃、授权行为 5、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的含义 (1)合同:一律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2)单方民事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 6、恶意串通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均属无效民事行为。 7、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如通过合法的买卖、捐赠形式来达到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目的,属无效行为。 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概述 1、指依照法律规定,由于行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不自由,导致非真实的意思表示,可由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2、与无效民事行为区别:行为成立后效力不同---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行为效果不同---行使时间不同 (二)种类 1、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 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意思表示。 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