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第七章发酵工程技术分析报告.ppt

生物技术制药——第七章发酵工程技术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补料 补基质和前体 中途补料,丰富培养基,避免菌体过早衰老,控制PH,改善通气等 通常在生长旺盛期后期,发酵液泡沫位下降,这时耗氧大,溶氧水平接近临界点 补料少量多次 (三)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 1、温度影响反应速率 发酵过程的反应速率实际是酶反应速率,酶反应有一个最适温度。另外,温度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2、温度影响发酵方向 四环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同时产生金霉素和四环素,当温度低于30C时,这种菌合成金霉素能力较强;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达到35C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生四环素。 1.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1)生物热   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 (2)搅拌热 (3)蒸发热   通气时,引起发酵液的水分蒸发,水分蒸发所需的热量叫蒸发热 (4)辐射热   发酵罐内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发酵液中有部分热通过罐体向外辐射。 2.温度的选择与控制 (1)最适温度的选择 嗜冷菌适应于0~26度生长,嗜温菌适应于15~43度生长,嗜热菌适应于37~65度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度以上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不一定最适生产(发酵)温度 最适发酵温度受菌种、培养基、培养条件和菌体生长阶段等影响。理论上来讲,发酵过程不应只选一个温度,应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培养温度: 生长阶段:最适生长温度 产物分泌阶段:最适生产温度 实际中…… 发酵前期要尽快达到大量的菌体,取稍高的温度,促使菌的呼吸与代谢,使菌生长迅速; 中期菌量已达到合成产物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延长中期,从而提高产量,因此中期温度要稍低一些,可以推迟衰老。因为在稍低温度下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正常途径关闭得比较严密有利于产物合成。 发酵后期,产物合成能力降低,提高温度,刺激产物合成到放罐。如四环素生长阶段28C,合成期26C后期再升温;黑曲霉生长37C,产糖化酶32~34C。但也有的菌种产物形成比生长温度高。如谷氨酸产生菌生长30~32C,产酸34~37C。 (2)温度的控制 冷却水 (四)pH的影响及其控制 pH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酶催化活性 pH的变化又是微生物代谢状况的综合反映——基质代谢、产物合成、细胞状态、营养状况、供氧状况 通过观察pH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发酵的正常与否 1、发酵过程的pH控制   发酵过程中pH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观察pH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发酵的正常与否 2、产物形成 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化。如有机酸类产生使pH下降,红霉素、洁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呈碱性,使pH上升。 3、菌体自溶,pH上升,发酵后期,pH上升 实例: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林可霉素发酵开始,葡萄糖转化为有机酸类中间产物,发酵液pH下降,待有机酸被生产菌利用,pH上升。若不及时补糖、(NH4)2SO4或酸,发酵液pH可迅速升到8.0以上,阻碍或抑制某些酶系,使林可霉素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对照罐发酵66小时pH达7.93,以后维持在8.0以上至115小时,菌丝浓度降低,NH2-N升高,发酵不再继续。 发酵15小时左右,pH值可以从消后的6.5左右下降到5.3,调节这一段的pH值至7.0左右,以后自控pH,可提高发酵单位。 发酵过程pH变化的原因 (1)糖代谢: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pH上升。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上升或下降 1.调节好基础料的pH。基础料中若含有玉米浆,pH呈酸性,必须调节pH。若要控制消后pH在6.0,消前pH往往要调到6.5-6.8 2.在基础料中加入维持pH的物质,如CaCO3 ,或具有缓冲能力的试剂,如磷酸缓冲液等 3.通过补料调节pH 4.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pH (五)溶氧的影响及其控制 溶氧(DO)是需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需。在发酵过程中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溶氧往往是最易成为控制因素。 供氧不足,代谢异常 通气,搅拌  1.溶氧的影响   在28℃氧在发酵液中的100%的空气饱和浓度只有0.25 M左右,比糖的溶解度小7000倍。在对数生长期即使发酵液中的溶氧能达到100%空气饱和度,若此时中止供氧,发酵液中溶氧可在几秒(分)钟之内便耗竭,使溶氧成为限制因素 2.发酵过程的溶氧变化 发酵初期,生产菌大量繁殖,需氧,溶氧下降 过了生长阶段,需氧减少,溶氧上升 发酵中后期,分批发酵的溶氧不变 生产后期,菌体衰老,溶氧上升 溶氧异常变化:明显降低或升高,常见是溶氧下降。(原因:耗氧或供养出现了异常因素或发生了障碍,见p273) 3.溶氧浓度的控制 通气,搅拌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