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实用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同时,她又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而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却又有着失意的象征,引发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此外,月亮还能引发人们对哲理的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 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许多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千百年来为无数人所迷恋、所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的那轮明月吧! 执教:四川省简阳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本诗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一、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诗就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个方面来描写的…… 2、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课文结构分析 全诗共三十六句,按诗的内容,可分为上下两个半篇。  上半篇前十六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之叹。诗情、哲理,融合自然。分二层。 下半篇后二十句(“白云一片去 悠悠”到篇末):由感叹人生多愁进 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 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分两层。 上半篇(第1层)—景物美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一下诗歌中描绘的意境。 2、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 读后明确:景物——春、江、花、月、夜。 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开头部分(前八句)。 3、齐读。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读后明确: 本段景物描写特点是: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4、学生再读,根据理解描绘画面表达意境。 学生描述后,明确: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译文 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上半篇(第2层)—哲理美 1、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又想起了什么呢? 明确:诗人想到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2、面对着幽美深远的月下美景,诗人的思绪触碰到了人生、宇宙。 齐读:“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空流水”这三联。 3、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时一定要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要重读,要读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