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乡愁袭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丝乡愁袭上

一丝乡愁袭上   有水的地方就是故乡,我们的魂灵是漫游在故乡的渔火。那么,乡愁是什么呢? 中国论文网 /5/view-7223744.htm   我想,“离开家才知道回家太遥远”,“梦见老家”,这份情切切,就是乡愁。中华文化的传统,讲究的是根,故乡是根,先祖是根,历史是根,方言是根,血脉是根,根深,方可繁衍成福佑后代的一个个家,一个个你我他。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祖训家规,传承优秀的孝道家风,传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记住故乡,记住故人,记住文化,记住自己的方言,背起故乡到异乡他乡,所以,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那么,乡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距离,也就是从“老家”到“我们的家”的距离,或远,或近。我们的祖先们刀耕火种、垦田置产、繁衍子孙,我们又千里迁徙、垦田置产、繁衍子孙,想必后人们也会这样做的。可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记住乡愁,捧起那个小小的故乡。那么,故乡的形状是什么呢?像福克纳的“一枚邮票”,像余光中的“一湾海峡”,像晓光的“微笑着的浪花”,像雷平阳的“母亲的山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比喻的。我呢,说故乡是“一块平原上的红薯”。那是我2004年“北漂”的前几个月,第一次想家,第一次想自己所有的亲人,第一次在人海茫茫的北京大街上突然感到举目无亲,又突然看见了一个路边烤红薯的老大爷,正小心翼翼地拿火钳翻动着炉膛里的若干红薯,一丝一丝的香味飘出来,全都飘进我的鼻孔里,敲打着我叽里咕嘟的空肚子。我犹豫了再犹豫,兜里的钱只够买上两块红薯,可是那样的话,接下来的三顿饭又该如何打发呢?没买,不敢买,也不能买!在袅袅的香味当中,我想象到一块块红薯地,想象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声、牲口的叫声,想象到我们干活时汗珠子如何在庄稼地摔成八瓣儿,想象到爹娘高一声低一声喊我吃饭的那个口型,那,就是乡愁。   不由想起了我们的姓氏,对,中国的百家姓。哪一个姓氏,不是中国战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呢?不是一段段荣辱起伏的大故事?哪一个姓氏背后,不是站着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先人呢?倘若追溯百家姓的起源,80%诞生在河南,一个姓氏代表一个国家的名字,国灭了,后人就以国名为姓,记住他们曾经辉煌和荣光的先祖,比方说“陈”姓就是战国时代早期的陈国,“楚”姓就是当时的楚国,“蔡”姓就是蔡国,“蒋”姓就是蒋国,“郑”姓就是郑国,“项”姓就是项子国,等等等等。那是什么时代呀?群雄逐鹿中原,一统万里河山,成王成寇,风起云涌,那些驰骋万里疆场厮杀、争斗的人,就是我们有血有骨气的先祖。但是到头来呢,不过是灰飞烟灭。想想看,当你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姓时,会不会想到先祖的目光正慈祥地看着你呢?我常常这么揣测,先祖们是如何爱我们的呢,他们开荒垦田、置办家业,为的是三代子孙们免受困顿之苦;他们把糯米汤搀和着泥巴,夯土,制砖头,盖房子,修城池,图的是他们后人们如果碰上了旱涝、地震、屠城、传染病等大灾之年,可以啃食这些糯米味的砖头,比如陕西省靖边县的统万城、宁夏的土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高油坊土城等。几千年慈爱的目光,几千年的乡愁啊,先祖们就是这样一直站在我们的头顶,用爱告诉我们:记住我们的姓氏,就是记住先祖;记住我们的名字,就是记住爹娘,名字都是爹娘起的;记住我们的老家,就是告诉我们的孩子,那里,是我们人生第一声啼哭的地方,也是他们用哭声欢送我们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乡愁可以包含太多太多。找寻中华文化的每一道经脉走向、交集、剥离,就是记住乡愁。写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来这样一段话:“我无数次地坐车来往于闽浙边界分水关,只要不是醒目的道路标识和蜿蜒关之高处的古防御墙提醒我,倏忽之间就从这省到了那省……相传居住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闽越人还善于使舟和水战。”   这是作家白荣敏散文《时光深处的闽越国》的一段话,这篇文章,自然也提到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治闽”的故事,强调了分水关古城墙的军事战略意义。而《太姥山间,大师们流连的身影》一文中,作家则围绕太姥山的人文历史,分别描写了北宋著名学者、藏书家郑樵,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明代著名学者、诗人谢肇?J三个人的故事,认为“山水之美,得益于中华文化之美”,大师们所流连的太姥山景致,也正是我们所流连的。文章把朱熹晚年前往福鼎避难,创办书院,比喻成“天意的安排”,他这样写道:   我们不难推测,作为朱熹昔日学生的杨楫,老师避难到了自己的县境,他的心里是多么地百味杂陈,但师徒的心是相通的,对杨楫来说,这不失为一次绝好的机会,他必须让老师的学说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对一生矢志于理学传播的朱熹来说,能有一个场所供他讲学,也是再好不过的事。   于是,庆元三年(1197年),太姥山下的潋村旁,就有了一座史上留名的书院---石湖书院。   ---白荣敏散文《太姥山间,大师们流连的身影》   白荣敏这个文人,生于浙江苍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