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增生平考述
徐增生平考述
摘要:徐增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编选家、批评家。他一生经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六朝,与当时文人交游非常广泛。徐增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年不得而知。经考证,他一生经历了早慧的青少年时代、多病坎凛的壮年、漂泊凄清的中年和著述向佛的晚年。对徐增生平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徐增其人,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其作品。
中国论文网 /4/view-7254276.htm
关键词:徐增;明末清初;生平;考述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156-04
徐增(1612―?),初字子益,又字子能,别号而庵、梅鹤诗人,江南长洲人,明末秀才,入清不仕。其一生经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六朝,与当时文人交游广泛,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编选家、批评家。而在明清有关典籍中,关于徐增的生平资料非常少,亦极简略,我们根本无法对徐增进行全面的了解。人们一度认为徐增的诗文均已亡佚,直到邬国平先生《徐增与金圣叹》的发表,世人才意识到徐增的《九诰堂集》清抄本仍存世。本文在查阅《九诰堂集》及相关交游文献的基础上,对徐增一生行略进行简要的梳理,以便于我们全面了解徐增其人,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其作品。
一、早慧的青少年时代(1612―1635)
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初九,徐增出生在长洲白莲泾上。他出生时“有光如星入帏,胸有数黑子纵横类星,人异之,以为文士徵也”①。他幼时好跌坐,病体羸弱。但他年少多才,温然如玉人,有“璧人”之誉。
少年时期的徐增喜交游,“尝思交宇内豪杰,踏遍天下名山”②。这一时期,他结交了众多友人。而许多前辈,如黄若木、陈玉立、陆履长等,在刻诗时纷纷请徐增这个年方弱冠的孺子来写序,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徐增在当时的地位和声望就从而可知了。
也正是因为他此时期的诗歌创作,让徐增结识了他的恩师――钱谦益。在《尹君信出峡草序》中,徐增记载了他与钱谦益的第一次见面:
甲戌岁,先生送长公明府赴任,东下游于吴门,余谒于白堤舟中。牧斋钱先生在座,时余尚未识荆。钱先生亟称余《芳草诗》,因出就正,大加奖饰。别去,先生语钱先生:”徐生少年奇才,当努力致青云,何遽以古文词自命,盍寄语之。”钱先生因托吴江周安期致语,心切感焉。遂杜门谢交游,一志于制科之文,异得少效以报两先生。③
徐增与钱谦益因《芳草诗》相识,钱谦益对徐增的才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两人的师生缘也因此而结,从此徐增拜钱谦益为师,受教于其门下。明末,钱谦益乃东南文坛的领袖,负一时盛名。得到钱谦益赞誉推许,使徐增信心倍增。而钱谦益对他的殷
切希望――“当速力学,致身科第,诗且勿作也”④更使徐增久久不能忘怀。从此,他闭门读书,不妄交游,潜心专研制义。徐增的确聪明,他不仅诗写得好,制义也相当出色,舅舅黄翼圣曾感叹:“其制义亦飞扬宛丽,倾动一时。张异度先生谓其可唾手功名。”⑤徐增在乙亥岁(1635)曾应试鹿城。但此次应试似乎并未成功,因为并未有其考取功名的相关记载。徐增曾感叹“三试三刖,春云无路”⑥,可见其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少年时期的徐增聪明早慧,有前辈诸先生的鼓励提挈,有恩师钱谦益的奖勉教诲,有舅氏黄奉倩、黄翼圣的关爱指导,其人生之路似乎应该一帆风顺,他在文学方面似乎应该有所建树。可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却改变了这个少负异志少年的人生。
二、多病坎GFDED的壮年(1636―1643)
徐增一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且“孝友大节本于天性,极为里?\所推”⑦。而从小体弱多病的他,也正是借助这温暖的亲情与病魔抗争。崇祯九年(1636),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这年夏秋,徐增的弟弟和母亲相继去世,昔日温馨和睦的家庭不再完整,往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房间从此冷若冰霜。这对徐增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弟弟去世后,徐增曾写道:“吾阅文则思子之心,读书则思子之声,饮食则思子之嗜,衣服则思子之身。散如飘风,漠若秋空”⑧。然而,祸不单行,不久母亲又因病去世。徐增曾记载:丙子夏,既失吾弟之乐,而秋又失母氏之欢。心郁郁其不怡,昼而多思,夜而必梦。余梦而疑,疑而醒,及醒而无聊,又辄恨余梦之不久也。⑨失去亲人的徐增寝食难安,昼夜无眠,心中怨结,悲痛至极,加上他从小体弱多病,且昔日自期甚高,日夜拼命苦读,此时又悲哀过度,遂得软脚病,“须人以为行”⑩。徐增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曾感慨道:“予病不能出户,又得呕血之疾,在死法中者无如予。”B11其诗文中也多次提到疾病的困扰,如“我病一身都是泪”“自惭病客难磨镜”B12等等。
亲人的逝去、身体上的残疾让徐增无法接受。他曾一度陷入极度自卑中,不愿与人见面,亦怕与人见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所居荆扉昼掩,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