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对《聊斋志异》的沾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庄子对《聊斋志异》的沾溉

论庄子对《聊斋志异》的沾溉   摘要:蒲松龄酷爱《庄子》,这部极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著作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著书发愤的创作心态上,其次体现在形象思维的思维习惯上,还体现在万物有灵、万物平等的物我观念上。从具体写作上来看,还体现在有意虚构故事、着力刻画人物以及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等方面。 中国论文网 /4/view-7076867.htm   关键词:庄子;聊斋志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19 nbsp; nbsp;文献标识码:A    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处世思想对古代文人,尤其是对政治失意的文人影响巨大。《庄子》一书文学色彩极强,尤其善用寓言,行文生动活泼,描绘事物穷形尽相、栩栩如生。这种笔法对后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颇有启发。蒲松龄自幼喜读《庄子》,加之他一生困顿科场,所以他在心灵上天然地贴近庄子,庄子的思想、文法等都对他有所沾溉。这些影响集中地体现在了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之中,概括起来,其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著书心态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无所用天下为”。    对比两者,不难发现,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治世的策略与方法,而庄子的“无为”则是一种态度。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但实际上庄子并没有做到忘情于物,忘情于天下,否则,庄子也不会猛烈地抨击当时的其它思想流派和政治,自然也就不会有《庄子》一书。相反,庄子内心火热不已,始终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来对待世间万物。作为孤独的觉醒者的庄子,生活于战国乱世中的弱小宋国。当时诸侯纷争,国家之间尔虞我诈,人命如蚁,他热切地想要拯救人世,却又无力改变现世一切,所以极力反对入世,但同时他又无法脱离人世。在这无法化解的矛盾驱使下,他只好一方面猛烈地抨击当时的社会,另一方面宣扬“无为”,脱离人世。这实际上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背反态度。    胡文英在《庄子独见“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肚。” [1] 6 可谓真知灼见,庄子憎恶社会的险恶,但却始终无法忘怀尘世,但庄子对社会的批判是站在社会之外的。正因为庄子能出乎其外,所以他的批判能够入乎其中,一针见血。他讽刺诸侯争霸是“蜗角之争”,讽刺那些追名求利之徒虚伪狡诈、毫无廉耻、破痈舐痔。指出当时的天下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2] 256 ,不但批判了当时的统治者,而且矛头直指国家政体,揭示出掩盖在仁义道德幌子之下弱肉强食的惨烈本质。他在《在宥》中指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 [2] 247 他对这种凄惨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同情,这种同情又加深了他对社会的愤慨,这种爱恨交加而产生的愤慨正是《庄子》一书产生的原因。    林云铭在《庄子因“庄子生于战国,兵刑法术之家,徒乱人国,其所云绝圣弃智、掊斗折衡等语,皆本于愤世嫉邪之太甚,读者不以词害意可也。” [3] 9 他明确地道出了庄子著书的心态:愤世嫉邪。    蒲松龄才思敏捷,十九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第一进学,受到时有“南施北宋”之誉的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可谓少年得意。但此后数十年中,却困于场屋,加之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奔走在外,替人帷幕坐馆。他家在农村,深明官吏索租之苦,帷幕坐馆时又能与中上层官员来往。因此,他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深有感触,尤其是在科场中几十年的痛苦挣扎,科举考试各个环节的不合理对他来说有着切肤之痛,如此种种都被写在了《聊斋志异》之中。    如《司文郎》中盲僧靠嗅觉鉴别文章优劣,但科考结果却与其判断恰恰相反,盲僧愤怒地痛斥:“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亦盲矣。” [4] 1101直接讽刺考官们眼鼻并盲,良莠不分。同样,《何仙》中吕洞宾的坐骑仙鹤,善诗能文,他评价李固的文章为一等,然而运气太差,“文与数适不相符”。他前去观察,发现阅卷的情形是:    适至提学署中,见文宗公事旁午,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一切置付幕客六七人,粟生、例监,都在其中,前世全无根气,大半饿鬼道中游魂,乞食于四方者也。曾在黑暗狱中八百年,损其目之精气,如人久在洞中,乍出,则天地异色,无正明也。 [4] 1309    主考官不负责任,心思不在判卷之上,而阅卷之人多是没有慧根的游魂饿鬼,根本不懂文章,只好乱判。而要获得青眼,只能金银开道。其中虽有一两个“人”还懂得文章,但天下之大,碰上他们的几率小之又小。所以科场取胜就与文章好坏无关,金银、运数才是关键。如同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 [4] 81 ,但参加考试却次次铩羽而归,他的学生用他的习作应试,却最终金榜题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人手里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蒲松龄将其原因归结为“数”――时运不济。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