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我们读这篇文章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痛苦、悔恨。 永久的悔 ---季羡林 学贯中西的大师:季羡林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 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 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入哥廷 根大学学习佛教梵文、吐火罗文 及巴利文等古代语言。后因二战 爆发滞留德国长达10年。1941年 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回国受 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了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唐史研究及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均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背景资料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接近九十岁的高龄,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约,完成了这篇散文。作者虽然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一一在目。对于自己未能对母亲的尽孝作者心中铸成了一个永远的心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而成年后却无从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作者,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本文荣获“鲁迅文学奖”,原名赋得永久的悔是作者一气呵成的,其真情感染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抒情) 表达方式: 1、抒情 2、叙述 3、描写 4、说明 5、议论 温故知新 学习目标 学习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 品味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 学会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关爱他人。 预习检验 简陋 立锥 伶仃 唾手可得 无缘 够呛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模糊 轮廓 耕耘 白面馍馍 lòu zhuī líng dīng tuò yuán qiàng měng lí mó kuò gēng yún mó 词语解释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 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整体感知 解题:1、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 2、永久说明什么? 3、根据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1)悔什么? (2)为什么悔? (3)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 (4)悔的表现是什么? 4、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带着问题放声朗读全文 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作者“永久的悔”是: 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想读全文 1、作者的家庭生活状况怎样? 2、作者幼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奢侈的想法是什么?最幸福是什么时候?最痛苦是什么时刻? 3、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年幼的“我”想了哪些办法去解决燃眉之“馋”呢? 讨论第二部分 2、作者幼时最大的感受是贫困与饥饿;最奢侈的想法是吃几口“白”的;最幸福的时候是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最痛苦的是终日吃那又红又苦又涩的像猪肝一样的红高粱饼子。 3、嘴甜,讨大奶奶喜欢;拾麦子;割牛草。这三件小事虽体现了“我”的聪明灵活,但主要是家境贫寒、饥饿所迫。 “形散而神不散” 1、课文3、4、5段作者并没有写悔恨的事,这是否偏离了主题呢? 2、作者写母亲,为什么处处提到“吃”?是不是离题了呢? 1、作者写家境的贫寒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母亲生活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