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doc
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建议尽快加强行业监管
卓湘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受到了老年人的青睐,对保健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老年人追求养生和保健是好事,但一些保健品商家“盯上”了“银发商机”,夸大宣传、虚高价格,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将成本仅几元的假冒伪劣产品加以包装,以高达几百元甚至几万元的价格出售,从而谋取高额利润。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后频频被骗,以温州为例,乐清一老人执意要购买一张售价高达3.5万元的理疗床,子女拉都拉不住;鹿城一老人退休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退休金全部拿去买保健品。不止温州,网络上全国各地老年人深陷保健品迷局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山东淄博一老人花2万元购买20盒名为“纳豆激酶”保健品后发现被骗、河南鹤壁一老人吃“健康服务站”推荐的保健品后中毒、浙江杭州一老奶奶购买了20万元的保健品至少可服用7年等等。由此可见,老年人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不法商家采取各种营销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
老年人上了年纪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容易患各种疾病,出于对死亡恐惧或减轻子女负担的考虑,他们就会寻求各种方式来保障健康,一些保健品推销人员正是利用老年人这种渴求健康的心理,采取各种营销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一是免费陷阱。主要通过邀请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联谊会”的形式,为其检查身体、提供健康指导,并给予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发放小礼品,甚至组织免费旅游,在检查过程中,游说老人购买产品,致使老年人在小恩小惠中上当受骗。二是温情推销。保健品推销人员摸清老年人家庭住址后隔三差五地打电话或上门拜访、拉家常,老人们往往放松了警惕,在情感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产品。三是雇托迷惑。保健品商家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产品疗效,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或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产品假象等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四是品牌误导。一些保健品商家邀请名人、明星和所谓的“医学专家”做代言,铺天盖地地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打广告,使老年人误认为产品具有良好功效而盲目购买。
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多为假冒产品。
保健品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家正式批准的保健食品都要有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所有批准的保健食品都有“保健食品”标志,一般通过药店、超市及正规的经营户等三种正常的渠道销售。而市面上非正常渠道销售的保健品多为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一些通过“义诊活动”、“健康讲座”、“上门推销”等形式销售的保健品,质量更难以保证。商家为追求利益,有的虚夸疗效,片面夸大保健品功能,甚至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品可以替代药品使用;有的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不按批准内容印制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把产品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误导消费者;有的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消毒杀菌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文号,违规进行销售;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商家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食用后短时间内可以起到缓解病痛作用,长期使用将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保健品利润十分惊人。
经销老年人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利润十分惊人,许多成本只有只有几元或几十元的假冒伪劣产品,以维生素、食用淀粉等为原料,经过商家多方包装后,冠以“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嘘头,再标上一个洋名称,最后以几百元甚至几千上万的价格出售,谋取高额利润。近几年全国各地查处了不少以制售假冒伪劣保健品牟利的不法行为。如近日温州公安局龙湾分局查获了一起特大制售性保健品案,共查获产品12000盒,下家超过600家,汲及全国31个省份,涉案金额达上千万元。警方发现,犯罪分子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西地那非”(俗称伟哥)制成性保健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每颗药丸成本只有几分钱,他们以每颗三四元的价格卖出,到了市场后每颗药丸可卖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从产出到消费价格翻了近10000倍,利润十分惊人。
对于保健品商家的伎俩,全国各地媒体都有曝光,工商消费委也经常发出消费警示,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还是频频被骗,这固然与老人年上年纪后应变、防范等能力下降、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保健品商家变相欺诈等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保健品行业缺乏有效监管:
一、法律缺失导致部门监管难。
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具体管理办法”,到现在都没出台,自2009年5月国务院法制办就《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