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书法欣赏篆书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篆书的现代应用实例 * L/O/G/O 书法欣赏:篆书 书法演变过程(汉字演变) 甲骨文 (夏商) 金文 (商周) 小篆 (秦) 隶书 (秦汉) 楷书 (秦汉) 草书 (汉初) 行书 (汉末) 大篆 对比:1.笔画简化 2.线条圆匀 3.字呈竖势 小篆 甲骨文 隶书: 汉字定型, 走向成熟。 汉隶《乙瑛碑》 楷书 颜真卿 《麻姑山仙坛记》 草书 怀素 《自叙贴》 行书 王羲之 《兰亭序》 篆书发展的源流 篆书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 篆书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甲骨文 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 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名称】大盂鼎 【年代】西周康王时期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出土地点】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 。 【文物规格】通高102.1厘米。 金文 散氏盘 又名矢人盘,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金文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大篆作品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特点 铁线篆 玉筋篆 (2)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自汉以后,由于新创制的各体文字在书写、阅读、识认等方面都远远方便于篆书,所以篆书的实用性大大降低,相关的作品也日渐减少,即便是在后来的石刻作品中,正文也多用魏碑、隶书、楷书、行草等书体书写,只是碑额、标题和治印等依然使用篆书,继续保持着其尊贵、显耀、谨严和端庄的有限地位,篆书之道的大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李阳冰-三坟记 (3)唐篆 以李阳冰为代表。“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奇妙,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此盖其造妙处”。 (4)明清 篆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再次呈现活力,涌现出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以及民国时期的吴昌硕等突出的代表。除促进篆书焕发活力之外,还推动了以篆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篆刻的发展与繁荣。自此以后,篆书、篆刻均倡导“宗法秦汉”,加之甲骨文被发现、钟鼎文的大量出土,以及战国、秦汉竹木简的发掘,使得书家不断能见到先秦时期的书写实物,不仅眼界打开了,思想也解放了,使篆书的研究和创作有了丰富的参照。这样,在清代之后,有更多专门的篆书作品涌现出来,而不是仅用其书写碑额、标题,做装饰性的摆设了。 清邓石如篆书作品 《白氏草堂记》 《篆书文轴》 清 吴 昌 硕 篆 书 作 品 《临石鼓文》 《许氏说文叙局部》 清赵之谦篆书作品 缪篆 总结: 大篆:这里指狭义的大篆,主要包括籀文、诅楚文、石鼓文。狭义大篆基本保留了金文的特点,笔画比金文方正,形体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繁复重叠。 小篆:小篆简化了大篆中的繁复部分,减少了图画意味,象形性减弱,笔画线条化,形体长圆,结构匀称整齐。并且书写形式趋于固定,减少了异体字。 1、篆书的特点 2、小篆的地位 从整个中国文字和书道历史的角度看,统一与规范是小篆的主旋律或主要特征,也由此确定了小篆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前人曾这样评述小篆及其影响:“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所谓“画如铁石”,是讲为我们 所见的载于石刻与铜器的篆书作品,笔画一律而有谨严之风;“字若飞动”是讲小篆笔画较之以往各书体轻盈而雅致,严谨而有韵味;“作楷隶之祖”是指草篆生隶,继而生楷,其书写传统一脉相承;“为不易之法”则说明自小篆始,中国方块字的典型特色已经形成和确定,尽管后世的隶(包括章草)、楷(包括魏碑)、行、草等书写有波折提顿等手法从而使文字形成粗细、疏密、偏正等变化和动态平衡的效果,但基本的书写没有根本变化。 近代以来,关于篆书的探索一直没有中断,有粗狂的、有纤细的、有兼容其他各体形成风格的、也有类似于现代美术字体现装饰效果的,风格各异,体现了时代风貌和自身活力。值得关注的是,自清朝以来,书篆者大都兼作篆刻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