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的饮食状况略论.docVIP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的饮食状况略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的饮食状况略论.doc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的饮食状况略论 翟亚妮 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饮食品种已基本齐全.主食类除各类饼外还有栗饭,副食品种也多种多样,包括肉类、蔬菜和瓜果,饮料以酒和奶酪为主,调料主要有酱、醋、油、盐等.烹饪方式有煮、蒸、炙、烤、腌等方法,饮食器具得到了丰富,饮食方式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出现了胡床,改变了席地而坐的方式.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河西、饮食、种类 《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吃饭问题从来都是社会和人生的头等大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发展,创造了我国包括饮食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而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上看,由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使中华的饮食,尤其是北方饮食获益匪浅,这一时期饮食文化获得了跨越式发展,饮食学成为一门学科固定下来。[1]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远离中原,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原低,但世家大族仍是极尽奢华之能事,且受到少数民族南下影响,吸收和融合了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使饮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局面。 一、主食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人多食麦、栗。有学者指出,五凉时期河西粮食品种很丰富,有大麦、小麦、谷、豆类等。其中“卢水麦”是麦类中的优良品种。[2]据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大小麦第十》中记载:“卢水麦,其实大麦形。有缝,禾宛麦,出凉州”。[3]这一时期随着麦类的不断发展,面食在饮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主食,此外,粟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麦 麦子在当时种植范围很广,价格低廉,为普通民众所食用。麦的一大吃法是用麦粉做饼。饼是一个统称,可能包含多种面食制品。[4]饼是各阶层不可缺少的日常饮食,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饼的种类很多,有胡饼、蒸饼、汤饼、烧饼、饺子等各种品种。 胡饼,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至汉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并逐渐推广至全国各地,其制法与今日烧饼相似,乃置于炉中烧制而成。[5]胡饼在当时很受欢迎,得到人们的喜爱,据《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载:“王长文,州辟别驾,阳狂不诣,举州追求,乃于成都市见,蹲地啃胡饼。”又据敦煌文书记载,敦煌地区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饼,此时的胡饼每个用面半升,个头很大。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盆饼、索饼之属,皆随行而名之也。”[6]这里的溲面指的是用水和面做成的面团。 蒸饼,又作笼饼用笼蒸炊而食,开始是不发酵的,发酵的蒸饼,相当于今天的馒头,其出现当不晚于晋代。[7]据《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嘉峪关新城1号墓、3号墓、5号墓的壁画中,都有形似馒头的圆锥形食品,这种馒头很可能为饼一类的面食,有嘉峪关新城6号墓中描绘的是蒸饼的场面。[8] 汤饼,于今天的揪面片相似,做时是用一只手托着和好揉匀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由于撕得很薄,“面片弱如春绵,白若秋绢”,煮开时“气勃郁以扬布,香分飞而远遍”。[9]过去,有六月吃汤饼的习俗,P.2721《杂抄》谓“此月三伏者何谓?其日食汤饼,去瘴气,除恶疾。”关于六月三伏食饼的民俗,其他资料亦有所记载。[10] 烧饼,即今天的烙饼,是把面做成圆饼放在平底锅上烧制而成,从酒泉果园西沟7号墓前东壁第三层Ⅰ的绘炊图可看出,一女子头疏髻,身穿长裙,跪在一盆前,挽袖,双手在盆中揉面,另一女子在灶前,左手在平底锅上,右手在身旁的案上取做好的圆饼。这表现出了两人配合制作烧饼的过程的真实情景。[11] 饺子,用面片裹馅进行汤煮,即谓之饺子。在高昌曾发现了饺子,高昌与河西相邻,可推出河西可能存在类似的饺子。据吐鲁番阿斯塔那301号墓1959年发掘出土了三只饺子,分盛于三个碗内,饺子长约5厘米,宽约1.5厘米。该墓还出土了龙形面食残段,系用面皮捏和而成,外面压划纹饰,另有面条、面饼之类。[12] 2.粟 五凉时期,粟有了长足的发展,到北魏时期,粟的品种更激增至八十六个品种。[13]粟在南北朝时俗称“谷”,这种作物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作“稷”。吕光刚立国时统治危机便暴露出来了,387年,“姑臧踊贵,斗直五百,人相食,死者大半”。而此时,后“凉中仓积粟,数百千万”.由此可见,粟在当时是存在的。在新疆阿斯塔那墓中就发掘了一陶碗栗饭,说明当时河西也可能有栗饭的存在。 二、副食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的副食主要是肉类和瓜果、蔬菜。 1.肉类 肉在魏晋时期是河西民众的重要食物之一,此时人们主要食用猪、牛、羊、鸡、鸭等的肉类,魏晋时期虽因战乱频繁而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北方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南下,为河西地区畜牧渔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且河西地走廊是天然的牧场,使得畜牧业较为发达。农业虽是主业,但同时也饲养猪、狗、鸡、牛、羊、鸭等,并进行射猎。由于小农经济构成的农民普遍贫穷,肉食者主要是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