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梳过的地方(外一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月光梳过的地方(外一篇)

月光梳过的地方(外一篇)   月梳洋!这真是一个美到极致的名称。况且,她还是先人,甚至是宗族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居住地。 中国论文网 /5/view-7110396.htm   翻开《福鼎畲族志》,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查寻宗族的由来。志上的记载却十分简单:“钟舍子自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04年),由福建建宁卫入迁福鼎店下夏家楼屯种定居,后转徙西岐月梳洋发派。”目光触摸到这个名词,心中不禁为之一动,而后便沉醉于一幅绝妙的图画:幽蓝的夜空,如梳的弯月,素洁的月光仿佛飞出千枝万枝玉色的梳齿,轻洒在一片不张扬阔大也绝不狭小逼仄的平野。村庄卧在平野与群山牵手的位置,承受着月光的抚爱,宁静而安祥。   我是把现在叫西岐的这个村庄当作梦中的月梳洋了。不然,月梳洋又在什么地方呢?志书上的记载至“月梳洋”戛然而止,她与西岐之间,是一片朦胧的月光,是一段无法抵达的距离。最初以为,她应该就在附近,于是向父辈询问,居然都不甚明了,只是依稀听过有这样一个地方,却是与己无关的一个缥缈之处,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与宗族的身世有怎样的联系。倒是一位被认定为神智有点不清楚的外姓人指出了具体的方位,说是村庄东向某处山谷就是曾经的月梳洋。他原先住在距离山谷百步有余的一个叫墓湾的山坳里,父母在世时曾有一座面阔三间的茅草房,现在已是孑然一身,因为造福工程,也已搬到我们的村里来居住。   墓湾似乎是借来的名称,它最早应该是指称山坳背后的那一片松树林,那里是我们的先人安息的地方,我仅在奶奶去世时去过一次。而也叫墓湾的山坳,却是童年常去的,当时还有另一座简陋的草寮,住着另一户人家,女人是哑巴,养着三个女儿,她们相继出嫁后,两位老人好像不久就过世了。我们的常去,一是因为与两户人家的子女年龄相仿,能玩得来,二是因为那一片柑橘林。山坳位于两座山的北面,两山之间有条小溪,溪两侧的山坡和上游的山谷中密实地生长着许多柑树和一些橘子树。这是生产大队的果园,也是我们童年时的乐园。未结果时我们在果树林里捉迷藏、捕蟋蟀、挖坑做灶搭上瓦片当锅烧烤食物。果树上开始挂上青涩的果实时我们便会做一些与年龄相称的坏事。园里有人看守,不过要躲过他们的目光却不是一件难事,而且,看园的人往往也不当一回事,也就吆喝几声,最多不过拿着一根细小的竹条追一追。   我却不愿意相信。   在我的印象里,“洋”是一个广阔的概念。面积不大的小山谷,而且并不平坦,怎么能称之为“洋”呢?翻《辞海》,却又怀疑“月梳洋”应该是“月梳??”的讹变。辞典中“洋”字的四条义项与作为地名的洋毫无关系,倒是“??”字只有一条解释:用于地名,如浙江乐清县有翁??。家乡地处闽东,与乐清所在的浙南地区相邻,这一片区域,被称之为“洋”的村落很多。或许是因为生僻,原先的“??”就被后来的“洋”取代了。我的关于“洋”的认识,一是海洋的概念先入为主,二是因为在我的家乡,只要是成片的农田,也都拥有一个后缀为“洋”的名称,而与山里人相分别的一个名词却又是“洋下人”。但是在我们村庄背靠的群山中,那些散落山旮旯里的村落,山坡山谷开几块狭促的山丘田,却也有个以“洋”为后缀的村名。这样的事实仿佛就是为了确认:满栽着果树的山谷,就是我的月梳洋。   然而终究不能确认。我更倾向于相信,温和地卧在村庄眼前的这一方良田才是我的月梳洋。她被三面的山围着,山与山之间,草木和岩石覆盖着几道山谷,山谷中潺潺而来的几条小溪,各自经过一段低调暗伏的行进后,在村前汇合成一条宽约两米的小河,蜿蜒着流向前方,汇入不远处的大海。这溪这河,怀着盈盈的爱意,滋养着这片村庄、田园,即使遭遇连续多月不下雨的干旱,也不肯完全枯涸,固执地、而又心力交瘁地延续着地表之下隐秘的哺乳。肥沃的粮田,数百年前还是一片浅海、一处滩涂,横亘在左右两山嘴之间的是一道塘沽,把潮起潮落挡在身外,围住一片生存的希望。塘沽已经成为车来人往的路,连接着村庄和外面的世界,却不叫路,还叫塘沽。我无法想象先人当年以肩挑手提的方式取土筑堤、拦海造田的场景,潮水是日日夜夜要来的,一定一次次冲走过那些石头、沙袋,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一块石头站稳了,有一个沙袋顶住了,而后是第二块、第十块、第一百一千一万块的石头、沙袋紧紧相依相偎,拦住了不死心的、更加肆虐的潮水,箍住这方圆数百亩散发着咸涩滋味的土地,平整、淡化,一年一年地尝试着播种,一年一年地失败,不怨不悔不离不弃。第一颗种子萌芽了,第一株庄稼成长了,第一条稻穗金黄了,这时才看到人们的脸上有了眼泪,在六月酷烈的阳光下,闪烁着光泽。   志书里记载的夏家楼,是宗族最初的落脚之地。作为领兵屯种的一名军官,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缘由,始祖选择了永久留下来,在这里开荒垦殖,繁衍子孙。叫夏家楼的这个小山村,落在村庄背倚大山里的一处山坳,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只剩下一排土墙黑瓦的破旧矮房。当最后一拨宗亲离开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