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苏辛农村词
浅议苏辛农村词
【摘要】在古人创作观念中,“诗言志”,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词言情”,词只能用来抒写狭窄的男女感情。而苏轼是第一个把农村词生活纳入词中的奇才,为后人创作田园词开了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农村词,更直接地展现了农村生活、自然风光。
【关键字】苏轼 辛弃疾 农村词 创作心态 艺术特色;
引 言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灵魂,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珍珠。宋人牢固树立起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所以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并不多,较集中地体现在唐五代、苏轼和辛弃疾的一些作品中。在唐五代中,已有农村词作的萌芽,如中唐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五代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以及欧阳炯的《南乡子路.入南中》等,是不可多得的清新雅丽的带乡土气息的词作。然而,农村词就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他是宋代第一个真正有意识地以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词创作,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他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风格领域,用一组描绘徐州石潭附近乡村生活的《浣溪沙》展开农村的广阔画卷,给当时词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也被后人继承,其中尤以辛弃疾最有成就,无论是爱国词、英雄词、农村词还是咏物词,辛弃疾都有继承,并且在农村词方面超越了苏轼,一直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南归之后,生活和创作的每个阶段,他都写了农村词,特别是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书写对象,在词中表达了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赞扬,以及自己生活在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王国维《人间词语》有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时事大家才能作出的老辣解语。”(1)
本文通过对苏轼、辛弃疾农村词的具体分析,阐述二者农村词的创作心态,以及农村词所展现的艺术风格。
一、创作心态: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坎坷,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动到了地方任职;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保守派复起被召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又因反对司马光等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新党上台,仍被贬逐,更远赴海南岛谵县。苦难越深,足迹就越广,与人民就越接近。他有强烈的爱民思想,他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也曾亲自参加过劳动,才有了“恳辞之劳,筋力殆尽”(2)的体验。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刚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就因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他领导徐州军民抗洪抢险,可是刚战胜了洪灾,徐州又遭受了旱灾的袭击。苏轼亲自到城东的石潭为民祈雨,雨后谢神。正是有这样的经历,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关注和同情才会更多,在变革词风的同时,将农村题材、田园野老纳入词中。他常以世农自居,在诗中也曾写道“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正是因为词人复杂的曲折的心态,一切都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
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将领,一直主张抗金复国。他有过人的胆略、非凡的才能和英勇的精神,“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3)是后人对他的描述。然而他并未得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只被派到江阴担任一个低级的文职签判官,以后,辛弃疾一直受到朝中众臣的排挤和压制。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长达二十年之久。虽然内心一腔正气,不甘心颓废,但几十年在政治上的失意,挫伤了他的积极进取之心,于是生活在农村的辛弃疾被山川田园的风光所吸引,成了他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他渐渐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特别是当地的村民对他的尊重、关爱和村民的朴实、单纯感动了他,让他开始更广泛的关注人生,使他由衷的爱上了这片美丽的沃土。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与村夫交往频繁,“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正是因为经历了太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所以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托,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苏轼抓住了农村生活的特征,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如“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其次,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形象。如“隔篱娇语络丝娘”、“牛衣古柳卖黄瓜”,传神的乡音,使黄童、白叟、村姑、采桑女、卖瓜者等人物形象丰满。首先,他很注意物象的选择、提炼,然后以构成完整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如《清平乐·村居》中低矮的茅檐、小溪、青草、的老夫妇、锄豆、鸡笼、莲蓬,这些物象无不体现农村气息,无不令人喜爱。 如《浣溪沙》第二首中的“道逢醉叟卧黄昏”的“使君”,第三首中的“问言豆叶几时黄”的“问者”,第四首中的因“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而“敲门试问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