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课程安排 1、学时:64 2、考核形式:过程性考核 3、考核方式:平时表现(考勤、课堂表现等)25分+3、4次作业=100分 1、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 “概论”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 中国实际:革命、建设和改革 中国特色? 二、本门课介绍 2、课程内容(全书共12章) 总论部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两个特殊内容: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二、本门课介绍 3、课程涉及的主要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5.4前(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 2)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5.4—1949.10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1—1927.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8—1937.7 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5.8—1949.10 3)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0—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土改) 1949.10—1952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21世纪中叶 二、本门课介绍 4、课程涉及的党的历届代表大会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 上海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 上海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 广州 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 上海 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武汉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 莫斯科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 延安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 北京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9年 北京 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3年 北京 二、本门课介绍 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 北京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 北京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 北京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 北京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 北京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 北京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年 北京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 北京 二、本门课介绍 5、课程的主线、主题 本课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三、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有什么用: 了解形势、方针政策 学方法 学习伟人的人格魅力、抗挫折的精神 第一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有两种理解: 狭义上讲,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 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广义上讲,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很多后 继者所丰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 体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进一步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宗旨目的:“消灭不平等,实现人类的和平平等,以及解放人类的生产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