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只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最浓艳。 月景之美,尤其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和俗人说呢! 二、 1.⑴门 ⑵仅仅,只是 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微妙复杂的情感。 直击中考答案 一、1、①遂:于是,就 ②但: 只 2、月光照在庭院里,象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分,意思符合即可)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复习指导(8分钟) 1、背诵课文 2、读翻译和课下注解 3、温习课堂笔记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四、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旷达胸襟。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15分钟)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 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当堂训练一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苏轼 苏辙 苏洵 考虑,想到 就 睡觉 共同,一起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基础训练答案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温课文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赏析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及句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