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工程第一章绪论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膜分离工程 环化学院 王韬 副研究员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膜材料与膜制备 第3章 膜分离工程学概述 第4章 微滤、超滤 第5章 纳滤、反渗透 第6章 渗透汽化 第7章 膜生物反应器MBR 第8章 膜过程设计 第9章 膜污染与控制 第10章 膜前沿-膜与环境 绪论 1、膜的概念 2、膜科学发展史 3、膜的分类 4、膜过程的一些重要概念 5、膜的主要应用 6、膜分离其他内容 膜分离概述 1、膜分离概述 概念: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它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1861年,施密特(A. Schmidt)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 1864年Traube成功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造膜(亚铁氰化铜膜) 1918年Zsigmondy提出了商品微滤膜的制备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微生物、微粒等方面的分离和富集; 1950年W.Juda成功研制了第一张具有实用价值的离子交换膜,电渗析过程得到迅速的发展; 1960年Loeb和Sourirajan以相转化法制备出第一张具有高透水性和高脱盐率的不对称膜(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使反渗透过程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而且这种新的制膜工艺引起科技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推动了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制阶段。 1961年,米切利斯(A. S. Michealis)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超过滤膜。美国Amicon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 1967年,DuPont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同一时期,丹麦DDS公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开始工业化。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UF膜)、微孔过滤膜(MF膜)和反渗透膜(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膜。80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使功能膜的地位又得到了进—步提高。 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Martin)在60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 6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膜支撑的新型液膜。 70年代初,卡斯勒(Cussler)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膜分离发展过程和趋势 我国1958年开始研究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1966年开始研究RO、UF、MF、液膜、气体分离等膜分离过程应用与开发研究。80年代后期又陆续开展了渗透汽化、膜萃取、膜蒸馏和膜反应等新膜过程的研究,并着手进行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国内主要的膜研究和推广单位: 1)气体分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邦膜公司) 2)液体分离: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西斗门公司) 天津工业大学(膜天公司) 3)无机膜(陶瓷膜):南京工业大学(久吾高科) 固体膜按结构分类 分为: 对称膜(Symmetric Membrane) 非对称膜(Asymmetric Membrane) 复合膜(Composite Membrane) 膜过程的一些术语- 通量、拉伸强度、选择性 通量: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膜的体积流量。单位L/m2.h 拉伸强度:定义为拉断膜丝时的拉伸力/材料截面积,单位Pa 选择性:将混合物总的组分分离开来的能力。 1)液体分离的选择性常用截留率表示: R=1-Cp/Cf 2)气体分离或有机溶剂混合物的分离常用分离因子表示选择性:?A/B=(yA/yB)/(xA/xB) 孔径常用泡点法(bubble-point method)测定,对微孔膜尤为适用。 将膜表面复盖一层溶剂(通常为水),从下面通入空气,逐渐增大空气压力,当有稳定气泡冒出时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 根据下式,即可计算出孔径: d=4γ COSθ/P (17-3) 式中d为孔径,γ为液体的表面张力,θ为液体与膜间的接触角,P为泡点压力。 孔径和孔径分布也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特别是微孔膜,其孔隙大小在电镜的分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