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蛋白质的 分解代 谢 第一节 营养素的概念 糖的营养功能 脂肪的营养功能 空气(氧)的营养价值 生物氧化的最终受氢体。 参与糖、脂和蛋白质的彻底氧化。 参与体内的羟化、加氧等生化反应。 水的营养价值 构成组织和体液的重要成分。 促进与参与体内的生化反应。 体内物质的转换、运输和代谢物的排除。 调节体温和润滑作用。 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 脂溶性维生素共同特点 ﹡均为非极性疏水的异戊二烯衍生物 ﹡不溶于水,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 ﹡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同吸收 ﹡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与脂蛋白及某些特殊结合蛋白特异结合而运输 种类 VitA, VitD, VitE, VitK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 ﹡天然形式: A1(视黄醇) A2(3-脱氢视黄醇) ﹡活性形式 :11-视黄醛 ﹡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 ﹡功能: 构成视色素成分;维持上皮细胞正常功能; 促进幼儿生长;抗癌作用。 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 ﹡种类: VitD2(麦角钙化醇) VitD3(胆钙化醇) ﹡VitD2原:麦角固醇 VitD3原: 7-脱氢胆固醇 麦角固醇→VitD2 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VitD3 ﹡VitD3的活性形式: 1, 25- (OH)2-VitD3 维生素E (一)化学本质与性质 ﹡种类: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易自身氧化,故能保护其他物质。 *活性形式:α 生育酚 (二)生化作用 1. 抗氧化作用 2. 维持生殖机能 3. 抗衰老,增强免疫作用 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二)生化功能 参与凝血作用 共同特点 ﹡易溶于水,故易随尿液排出。 ﹡体内不易储存,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thiamine) ﹡体内活性形式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维生素B2 (二)生化功能 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 维生素PP ﹡维生素PP包括 尼克酸(nicotinic acid) 尼克酰胺(nicotinamide) 维生素B6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体内活性形式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泛 酸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泛酸(pantothenic acid)又名遍多酸 ﹡体内活性形式为 辅酶A(CoA) 酰基载体蛋白(ACP)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CoA及ACP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的转移作用。 生物素 生物素(biotin)是多种羧化酶(如丙酮酸羧化酶)的辅酶,参与CO2的羧化过程。 叶酸 ﹡生化作用: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 ﹡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 硫辛酸 生化作用 硫辛酸(lipoic acid)是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的辅酶,起转酰基作用。 维生素B12 ﹡生化作用: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 ﹡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神经疾患 维生素C ﹡生化作用: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参与体内羟化应,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铁的吸收。 ﹡缺乏症:坏血病 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 3 蛋白质的需要量 指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互相补充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一、 蛋白质的消化 酶原的激活 氨基酸的吸收 直接吸收,如胞饮作用、细胞间隙通道、肽通道等。 此种转运也是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吸收作用在小肠近端较强。 三、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氧化脱氨作用 氧化脱氨作用 非氧化脱氨作用 脱水脱氨。 脱硫化氢脱氨。 直接脱氨。 氨 的 代 谢 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一、尿素的生成 (五)高氨血症和氨中毒 氨的转运 四 α-酮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脱羧基作用 二、一碳单位的代谢 蛋氨酸的代谢 甲基的重要来源 蛋氨酸的代谢 含硫氨基酸代谢 四、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 (二)色氨酸代谢 (三)氧化供能 α-酮酸在体内可通过TAC 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H2O和CO2,同时生成ATP。 琥珀酰CoA 延胡索酸 草酰乙酸 α-酮戊二酸 柠檬酸 乙酰CoA 丙酮酸 PEP 磷酸丙糖 葡萄糖或糖原 糖 α-磷酸甘油 脂肪酸 脂肪 甘油三酯 乙酰乙酰CoA 丙氨酸 半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