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第四課一株湖北的竹子1第四課一株湖北的竹子龍應台曾說一株
龍應台曾說一株湖北的竹子是一篇「很典型的、極注意結構的文章」。首先就命題而言,作者選用「竹子」這種非常中國的植物作為歷史的開端,又透過聯想,連結英國人威爾遜在一九○七年將竹子移植至歐洲,而竹子在歷經將近一世紀後集體開花死亡,讓作者賦予竹子更多的歷史意義。最後作者從竹子的死亡與新生當中,體會到文化的滅絕與重生,給予這一段苦難的中國歷史充滿希望的註解。
作者在一開始入筆時,以歐洲爛漫的春景出發,營造出一種充滿希望的氛圍,然而就在這花草繽紛爭妍的時節裡,整個歐洲的竹子卻集體開花、集體死亡,面臨到毀滅的噩運,那樣的命運就像一九○七年苦難的中國││二十世紀初,清廷的腐敗無能,讓多少知識分子群起激昂,他們站出來,用熱血寫下對國家的感情,這其中有黃岡之役、七女湖之役,有徐錫麟和秋瑾的熱血,蔣夢麟的熱淚,林獻堂、梁啟超的感嘆,交織出一幅大時代的悲壯。知識分子以不恤個人生死來表現他們的家國關懷,也讓一九○七年移植到歐洲的竹子與眾不同,深具歷史意涵。
當作者在述及竹子的歷史意義時,其心情就像當時的知識分子一樣,感慨萬千,然而若作者將竹子定格於此,似乎也只是無益的感傷,於是她筆鋒一轉,說:「世紀末的時辰到了,彷彿一個私定的終身,千千萬萬叢竹子同時開花,死亡。」其實就是暗指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再偉大輝煌都難逃被淘洗的命運,更何況守舊絕不是保衛文化的最佳途徑,注入新血,才是積極之道。「花穗中蹦出種子,種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將衍生出另一片千千萬萬的蔥綠竹叢,在另一個世紀之初始。而那新生之竹,將不再是被移植的品種;歐洲的土壤將是他們此生不渝的故鄉。」唯有死亡,才能新生,唯有新的思想抽芽,民族才能新生,此為作者賦予竹子的生命意義、文化哲思。
全文內容依序由物及人,由人及事,由事及理。作者善用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輻射出更多的聯想,讓竹子與歷史人事有著相同的腳步:首先是以時間作縱向承接,從二十世紀初的革命起義,推衍至十九世紀的滿清對外戰爭;再由空間作橫向的跨越,從中國到日本,從臺灣的林獻堂與廣東的梁啟超在奈良的相遇。藉此賦與竹子深刻的歷史意義。
有趣的是,「歷史文化」雖為本文的主軸,然作者卻在篇首、篇尾鑲嵌上兒童的稚語與歡笑,除賦予全文純真的色彩,也讓文章有個光明的結尾。
1.我在離竹叢三步之遙停下來。這和我相伴了三年的竹子,竟然和我來自同一片土地。
呈現出作者驚訝竹子竟與她來自於同一塊土地的心境。
2.每一粒花穗裡埋藏著種子,每一粒種子裡埋藏著時間,回走的時間裡埋藏著一九○七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誰又能向我解釋所謂基因的哲學意義?
歐洲竹子花穗中的種子,意謂著新的未來,同時也埋藏著移植前的中國的記憶。
3.原來每一粒種子裡不只埋藏著過去,還隱藏著未來。
(1)呼應「每一粒花穗裡埋藏著種子,每一粒種子裡埋藏著時間,回走的時間裡埋藏著一九○七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同時也為結尾「當新的種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難道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嗎」埋下伏筆。
(2)每一個當下都將成為過去,而每一個未來也會成為現在,「過去」、「未來」其實都是一種相對性。竹子的死亡,隱含著過去西元一九○七年的基因,然其落在歐洲土地上的種子,又將開創未來的生命。警醒我們既不可一味的沉浸在「復古情懷」中,忘了現在;也不要盲目的追求未來,拋棄了自己曾有的東西;立足於現在,仰望未來,才能掌握生命的精粹。
4.蔣氏在上野公園所流的眼淚,無數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都流過,是感時憂國的眼淚。那些眼淚,原來早就埋藏在他出生當日的啼哭裡。或者更老:一八七四年日軍犯臺、一八六○年英 法聯軍陷北京、一八四一年鴉片戰爭……。
知識分子感時憂國的眼淚,是與生具有的,源於對國家的使命感與牽繫。
5.英姿煥發的青年人蔣夢麟、魯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淚其實那樣蒼老。他們的感情承繼了自己族人一脈相傳代代累積的鬱結;二十歲的生命背負了一個世紀的重量。
強調國家民族長久處在艱難困境,使得憂國憂時的青年人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及早熟而滄桑的心境。
6.也是一九○七年,二十六歲的臺灣人林獻堂在日本 奈良遇見梁啟超。閩南語與廣東話不能溝通,兩人以中國文字筆談。
意謂文化同根,可以超越方言隔閡。
7.臺灣 林家的優秀子弟和來自廣東的進步分子會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裡發抒共同的感嘆,誠非偶然。他們的感嘆裡深深埋藏了背後整個世紀的痛苦和掙扎。
只要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對國家的處境同聲一嘆。「誠非偶然」與前一段末句「誠非偶然」相應,「他們的感嘆」呼應第十五段末句「二十歲的生命背負了一個世紀的重量」。
8.當他們在某一個公園裡獨自流下眼淚時,那世紀末的眼淚是否早已深埋了世紀初的淡淡的軌跡。
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文化和歷史的影響能超越時空,產生共鳴。
9.千千萬萬叢竹子同時開花,死亡。但是我不知道這能不能稱為死亡?
從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