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节病诊治及新进展 (二)对结节病认识的历史变迁:经历了130年的历史1、?1877年由英国内科医师Jonathon Hutchinson首次报道,但并未予以明确的命名。2、?1899年Boeck鉴于患者皮损外表与肉瘤相似,故称之为“类肉瘤病(sarcoid)”。3、?1940年正式将本病命名为“结节病(Sarcoidosis)”,广泛应用至今。 4、 1941年挪威皮肤学家Ansgar Kveim将结节病人淋巴结提取物接种到其他结节病病人皮内,发现可引起同样的结节样病变;以后美国学者Louis Siltzbach将Kveim的方法进行改进,用结节病患者的脾脏提取液作为抗原接种到其他患者皮内,证实了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此后本试验正被式命名为“Kveim-Siltzbach”试验。。 5、1946年Sven L?fgren发现结节病人的一种临床特征,即伴有结节性红斑、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多关节炎的临床症候群,将其命名为“L?fgren 综合征” 。 6、1951年皮质激素开始用于结节病的治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7、1958年Wurm提出胸片分期,用于估计预后。 8、1958年由Geraint James召集22位学者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结节病的国际会议,以后每3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 9、1975年在第七次国际会议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作为结节病活动性判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10、1987年WASOG(World Association of Sarcoidosis and Other Granulomatous Disorders)成立,并取代了过去的国际会议,一直延续至今。 (三)流行病学资料1、 缺乏精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并非少见病。1)?? 美国估计的年发病率:10-40/10万人。2)??? 北欧地区:17.6-20/10万。3)??? 日本为 20/10万。2、 有逐渐增多趋势 日本结节病的发病率60~70年代,为1.6/10万;70 ~ 80年代为11.2/10万;80 ~ 90年代为25.6/10万。 我国无精确统计资料;1958年报道第一例,1983年为129例,1990年为768例,1999年增至约3000例。 3、流行病学特点:1)?地域分布:呈世界性分布,寒冷地区多见;欧美人发病多于亚洲和非洲;亚洲以日本人较多。2)?人种差异:美国黑人最高(35.5/10万),白种人最低(10.9/10万)。 ?3)?年龄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发,40岁以下多见。发病高峰在20~29岁。女性患者发病有两个高峰:第一高峰为青年期 20~29岁。第二高峰为50岁以上的中年期。4)?性别分布: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5:7。5)?总的死亡率在1%—5%之间,死亡原因多为呼吸衰竭;在日本多因心脏受累死亡。 (一)病因:结节病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多种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结节病可能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目前公认,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中的HLA-A1、HLA-B8、HLA-DR3与结节病的发病密切相关。2、环境与职业因素;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螺旋体、粉刺丙酸杆菌、结核分支杆菌、非结核分支杆菌和支原体属等均有可能诱发本病。 4、免疫学因素: Th1/Th2失衡学说。 (二)发病机理:1、结节病肉芽肿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主要环节:1)?暴露于未知抗原。2)?针对未知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 包括抗原呈递细胞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3)?免疫效应细胞聚集: 这些聚集的细胞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由血液循环中的细胞在肺组织中重新分布;另一种是这些细胞在病变部位的局部增殖。由于这些细胞在局部的聚集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从而促发更多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理: 2、结节病肉芽肿形成过程: 多认为属于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1)???某种抗原刺激了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 当再次接触抗原时,T淋巴细胞被激活,在白细胞介 素II的协助下,使T淋巴细胞增殖而产生多种淋巴因 子,引起巨噬细胞在病灶部位聚集。 2)??继之,增殖的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纤维连接蛋白, 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使肉芽肿病变纤维化。 发病机制 抗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