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文本研读——小说三要素 情节: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1.“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小说中的 “我” 对眼前的战争有怎样的认识? (1) “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遭受巨大伤害。 (2)面对遭遇的不幸, “我” 比较麻木。 (3)“我”为法西斯卖命,并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 * * 作者档案 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 作品 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鲁姆》,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评价 德国作家。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chuō shì qiè móu zhòu zhòu pán shān qiǎnɡ bǎo kǎi tān 整体认知 “我”是谁? “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 “我”是不是在母校?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 环境: 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 天,炮声不断 人物: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阅读课文1~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典型环境。作者 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文本研读——环境描写: 提示:文学的真实往往在于细节的真实,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化的摧残,对人类文明的玷污。学校、医院两不相干,而此时已合二为一,学生变成战场上的伤兵,绘画的人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2. 第7段“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 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句中“似曾相识”“像只大公鸡”有何作用? 提示:“似曾相识”让人悬念顿生,表明“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为下文写“我”怀疑自己是在母校作铺垫。“像只大公鸡”的比喻抹杀了挂像的严肃性,说明“我”并未真正领会挂幅画像的用意,具有讽刺意味。 3. 课文第14自然段中写到把美术教室 变成了环境恶劣的手术室,说明了什么? 提示:展示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室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这种荒谬的结果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之一。 阅读课文35~4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第35段中“我”听到炮声的时候,认为炮声“令人宽 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应如何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提示: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以及对于战争的麻木和病态的心理。“我”只想为国捐躯而名垂青史,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少年的精神状况,这也正是纳粹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5. 课文第37、38段中反复写“我什么也 回忆不起来”“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我回想不起什么来”“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反复说这些话,反映出的是“我”在受伤后的烦躁情绪和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的无助心态。在半昏迷状态下“我”极力想确定自己是否身在母校这一疑问,但严重的伤势又使“我”无法清醒地作出判断,从中揭示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肉体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瓷砖胶品牌、瓷砖胶缺点、瓷砖胶禁忌.doc VIP
- 《杜邦分析法下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海澜之家为例》7500字.docx VIP
- 2025年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住房公积金政策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150题).docx VIP
- EN 50618-2014 光伏系统用电缆.pdf VIP
- 边坡治理工程(抗滑桩、锚杆、锚索、挡板、冠梁)专项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
- 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第二版)PPT课件(全).pptx VIP
-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音乐》全单元教学课件课件.pptx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套教学课件(共486页PPT).pptx
- 欧洲知识点PPT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