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颱風是什麼
颱風是什麼?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 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 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 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 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 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 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 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颱風如何生成?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 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 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 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 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 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 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 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 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 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 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 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 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 ,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 們就稱它為颱風。 侵襲台灣的颱風是由何處來的?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面上的猛烈風暴,北緯10度至15度一帶是 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而侵襲臺灣的颱風大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 發生的地點以加羅林群島、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一帶最多, 另外也有部分來自中國南海海面,但次數較少。 除了台灣之外,其他地區有颱風嗎? 颱風並非我們這個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其他地區的熱帶海洋上也同 樣有颱風,祇是稱呼不同罷了,發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者稱 為颱風,發生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等 地者稱為颶風(HURRICANE) ,而在印度洋、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發 生的叫旋風(CYCLONE)。 全球颱風生成的地區共有七區。(如圖一)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二季較少?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汽 ,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旋 渦等,此均以夏、秋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 ,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 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 少發生。 颱風內部的結構如何? 颱風的暴風範圍相當大,其半徑約有三、四百公里;由於氣象雷 達無法看到它的全貌,僅憑文字說明也不易描述詳盡,雖然現在氣象 衛星可以在高空觀測,顯示出整個颱風中上層的形狀,但卻無法看到 內部詳細的情況。現在我們分別從各方面說明,綜合起來也許可以有 一個概略的印象。 在天氣圖上,我們僅能用密集的圓形等壓線來表示颱風的位置和 暴風範圍;從氣象衛星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颱風中上層大致呈圓形 並含螺旋狀旋轉著的雲,在北半球是以反時鐘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 是順時鐘方向旋轉,而在中央部位有時可以明顯的看出無雲的颱風眼 ,雲的旋轉情形可以代表風的吹向。 在颱風內部,由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 實際飛進颱風內部觀測的結果,可知颱風大致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 其高度曾觀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在這圍繞龐大的雲柱中心部 分是無雲或雲層很薄,而且沒有風雨現象,這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 向外,剛離開颱風眼處,即是雲層最濃厚而風雨亦最大之處,漸向外 則雲層漸高也漸薄,風雨也漸弱(如圖二所示)。在地面上,當有一 颱風逐漸接近,並且颱風眼恰巧經過,然後颱風漸漸離去時,我們也 可以大致感覺到上述的情況。 什麼叫颱風眼?其形狀及大小為何? 颱風眼為中心氣壓最低之處,其形狀大部分呈圓形、橢圓形、卵 形、開口眼和多邊形等五種,其平均直徑約為45公里左右,最小的為 10-20公里,大的可達100-150公里,即使是同一颱風,於不同時刻 ,其眼的直徑也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颱風眼的大小有隨颱風的增 強而逐漸縮小的趨勢。在此區域內無狂風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