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得行日记三十八重点解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得行日记 三十八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我将收藏的胡问遂《书法讲座》问题解答(一)分亨给善书者的朋友们,并祝朋友们: 什么叫做侧锋,它和偏锋是不是一回事? “侧锋”这个名称,在古书中屡见提及.但对它的内容、形式却语焉不详,对它的性质,也各有各的说法。有的把它说成是极高的书法“秘诀”,如《翰林粹言》:“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有的却相反把它说成是旁门邪道,是学书者断然不能涉足的“异端”如冯武《书法正传》:“今以侧笔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这些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于对“侧锋”这一名词的不同解释,简单说来,就是侧锋和偏锋的混淆,故亟需正之。冯武(《书法正传》的这段话就是误把偏锋当做侧锋的例证;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评》中却又误把侧锋说成偏锋。文曰:“正锋偏锋之说,古今 无之,......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二一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 清笪重光《书筏》有言:“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诚然,中锋是作书中不可逾越的准则,故近代巨匠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结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试想,岂有象苏东坡、黄山谷之类的大家,“尽是偏锋”的道理?所以王世贞所说的是侧锋,不是“偏锋”。正由于古代书论说法有混淆, 无怪近人以讹传讹。 近来有一种说法:偏锋是一偏到底,侧锋是由偏转正。此说貌若玄妙,事实上无非还是将偏锋和侧锋混为一谈。其实,偏锋和侧锋完全是两码事。偏锋是和中锋相对的名词,有一错一正之别;而侧锋乃是和正锋相对的名词,即中锋包涵着正锋和侧锋二种形式。 要说明这一点,还得从实例着手。古书中明注用侧锋只有一笔--侧点。《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点通体圆润,如科斗、如蹲鸱,谁能说作点是用偏锋的!由此可知,侧锋绝不是偏锋,也没有由偏转正???运笔。作点如正锋为之,则成为滴水之状,无右顾之势,故作点时必将笔管向左内微微倾倒,使锋向右外方着力。“”由于侧笔用力,在点的腹部受力较重,笔毛无法铺开,背部受力轻,毫铺较足,故点呈腹平背圆之状。这种形同中锋,只是笔毛在点画两侧着力不均匀的运笔,就是侧锋。故侧锋只是中锋 的变化用笔而已。 其实侧锋绝不仅只点而已,张怀瓘《玉堂禁经》论笔之法说:“侧锋平发。‘人’、‘天’之脚是,如鸟爪形。”揭笔有顺揭反揭之分,顺揭,如挑、捺;反揭,如钩撇。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 侧锋的形式如此,那么其纸上效果和正锋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锋运笔,笔心行在点画正中线上,由于铺毫后受力平均:故运墨匀称,其效果则圆润而稳重。 侧锋运笔,《永字八法》论中说:“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确实,凡出锋之处,皆须侧笔峻发,故侧锋的效果是方劲犀利,神采彩外耀。 总的说来,正锋侧锋有一圆-一方,一藏一露之分,锋正则骨立,涵蕴气味,锋侧则神颺,外耀锋芒,一正一侧有相得益彰之妙。 “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回过头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说“不传之秘”,虽则未必,称其“取妍”,倒是实在。在正锋的骨立肉丰的基础上,增入侧笔的方劲峻发,确能使其书华实兼备。这一点,古人著论比比皆是,现录之于下以供参考。 张怀璀《用笔十法》“迟涩飞动”条:勒锋侧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为得法。” . 姜白石《续书谱》:“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冥,而神奇出焉。” 冯武《评肖子云十二法》;“......第十一侧:曰侧者,取势也。” 刘有定《论书》:“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盖用笔直下.则锋尝在画中;欲侧笔,刚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书法用笔以中锋是尚,在中锋行笔中由于起倒提按遣笔用锋之变易,会出现形迹不同的点画。锋正者歙墨中含,锋测者峻发平铺,形迹虽有方圆之异,但都是表现中锋行笔的不同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侧锋并不神秘,相反,在实际书写中,我们都已在不知不觉地使用着。它和偏锋并不是一回事,而是中锋的一种形式。 怎样才能使写出的宇笔力充盈? 如“万岁枯藤”、如“百钧弩发”、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坠石”......一言以蔽之,曰笔力。关于笔力的强弱,是人所有目共鉴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却是初学所十分关心,但又感到求之无术的问题。 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干锋颖,而达之于纸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笔力雄健,必须具备执笔、书写姿势、正确的运笔,以及关于笔力的纸上反映等等的正确知识。 首先,古人常说,作书“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毫无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